联系方式
地址
返回顶部

智慧导览系统

微信公众号

无障碍 | 简体 | 繁体

世界优秀旅游目的地

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无障碍 | 简体 | 繁体
万木草堂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16日17时59分24秒 字体大小:【  

戊戌变法策源地

  万木森森万玉鸣,

  集鳞片羽万人惊。

  更将散布人间世,

  化身亿万发光明。

      这首诗说的是广州一处赫赫有名的文化遗址——“万木草堂”,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戊戌变法代表人物康有为创办的。它是戊戌变法的策源地,康有为在此聚徒讲学,历经7年,培养维新人才,宣传维新思想,戊戌变法运动的重要人物陈千秋、梁启超、麦孟华、徐勤等都曾在草堂听学。

一、草堂历史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康有为赴京应试,联合各地举人上书变法受挫后,反思变法主张受阻之教训,悟及“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他决定在广州办教育,倡变法,育人才。

      光绪十七年(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长兴里邱氏书室设立了“长兴学舍”,正式讲学。他自任总教授、总监督,吸收了一批慕名而来的青年学生。光绪十八年(1892年),讲堂移到卫边街邝氏祠(今广卫路附近)。次年,因来学者众,遂迁至广府学宫仰高祠(今文明路广州市第一工人文化宫内)。习惯上,人们将康有为在这三址所办的学堂统称为“万木草堂”。

      万木草堂三易其址,而今只有邱氏书室残留下来。邱氏书室又称邱家祠,由增城举人邱觉黉倡建于清嘉庆九年(1804年),比著名的陈家祠还要早近百年。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前往日本,万木草堂即遭清廷查封。


二、讲学维新

      康有为在万木草堂讲学时,打破常规,中体西用,自立教学规程和内容,以“激励气节、发扬精神、广求智慧”为教学宗旨,采用中西并重的教育内容。学堂设博文、约礼、干城三科和书器库,大致相当于近代学校之教务、训导、文体处和图书仪器室。授课内容包括:义理之学、考据之学、经世之学和文字之学。学生除学中国古书之外,还要读西方译著,如江南制造局关于声、光、电等自然科学知识的译著,容闳、严复等留学前辈的译书以及外国传教士的译著。

      对于这所学堂的进步,梁启超后来评议说:“中国数千年无学校,至长兴学舍,虽其组织之完备不达泰西之十一,而其精神则多未让之。其见于形式上者,如音乐至兵式礼操诸科,亦皆属创举。”后来梁启超在湖南主讲时务学堂时,基本上延袭了万木草堂的办学精神。

      万木草堂的教学方法贯彻变革精神,康有为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每日在课堂讲课四五小时,每论一学、论一事,必上下古今,以究其沿革得失,引证欧美,启发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学生听课之外,每人有一本功课簿,记录读书心得或疑问,半月呈缴一次,康有为亲自批解。每逢初一、十五举行学习讨论,并挑选一批学问造诣深的学生,按康有为规定的论点、体例和书目,分工查阅资料,供他们编著宣传变法理论的《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使用。康有为还带领学生外出野游,在郊野之中同游乐、同讨论文章时事,师生之间关系融洽,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康有为在万木草堂办学的七年中,培养出数以百计学生。连同在桂林讲学所收弟子,康有为在这一时期的门生约千余人,最为杰出者称“万木草堂十弟子”,有:梁启超、陈千秋、徐勤、麦孟华、韩文举、梁朝杰、曹泰、王觉任、陈和泽和林奎。他们在清末民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各领风骚,其中不乏在维新变法中摇旗呐喊的骨干人物,对变法维新运动起了重要作用。他们在全国兴起办学堂、学会、报刊的热潮,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全国出现的学堂、学会、报馆有300多所,是培养维新运动骨干的“讲习所”。万木草堂对维新运动的重要作用以及在近代史上的地位不容低估。

      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是康有为和梁启超发动的戊戌变法唯一保存的成果,万木草堂作为戊戌变法的策源地,与京师大学堂有不可分割的渊源。

      康门弟子中最重要的人物是梁启超,他不仅是中国近代重要思想家、政治活动家、而且也是一位著名学者,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厚的造诣。

      康有为和他的弟子们一贯重视教育,把发展文教事业视为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如万木草堂弟子郑洪年创办了暨南学堂既暨南大学的前身。汤觉顿,是康门弟子中善治银行的经济实业家,曾担任中国银行总裁,是中国银行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1916年参与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战争,在“广州海珠惨案”中遇害。万木草堂弟子罗普,戊戌变法后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法学。1913年曾担任广东省财政厅厅长。总之,万木草堂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三、修旧如旧

      解放后,万木草堂一度成为一家锁厂的车间。后来又成为了40户居民居住的大杂院,住户在里面修厕所、打墙壁,严重破坏了房屋结构,仅墙体破坏就达到了20%,很多建筑部件和文物遭到破坏或遗失。1983年,万木草堂被列为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广州市投入1300万元迁出40多户居民,对草堂进行全面修缮,并计划将万木草堂建成越秀区博物馆,陈列康有为等人的文物和资料。2006年,广州市根据“修旧如旧”的原则,又投入230多万对万木草堂旧址建筑进行了全面的修缮,并最大限度地采用传统的手工工艺。由于万木草堂当时的建筑材料多为青砖、麻石和杉木,为了重现原貌,建筑部门曾专门寻找已经废弃的晚清时期的民房,向民房的主人购买材料。旧址主体建筑基本恢复原貌。2007年9月修缮完工后,但一直被周边临建和违建围蔽。有关部门清迁了有碍观瞻的周边建筑,百年草堂得以“重见天日”。2008年6月14日,重修后的万木草堂免费向公众开放。


四、邱家书室

      万木草堂,就是以前的“邱氏书室”,是三间三进、两天井、硬山顶的祠堂式建筑。碌灰筒瓦,两边保留有部分灰塑,青砖墙石脚,砖木结构,面阔三间15.8米,深三进35.3米,面积约为663平方米。

      邱氏家族建书室的目的:一是培育后裔。邱氏子弟在此学习,然后可前往不出百米的番禺学宫参加科举考试;二是祭祀纪念先祖。当时在广东各地均无邱氏的统一祠堂,那么在省城建一间书室而兼祠堂功能的房屋,一举两用,乃邱氏家人的共同愿望。

      邱氏家族选此地做祠堂,实为看中此地的风水,认为:此地龙来西北,七赤坐宫,玉犬吠金乌。尝为粤宦康公所赏识。且按其四势,城门秘密。龙昂越秀之山,虎伏清水之濠。禺山后排,识三花聚鼎;东山前列,观五炁朝元。又况珠海白云,血脉祖宗,更得山川之融结,得此以为书室,地灵人杰,其殆兴者机乎!

      其实,在邱氏书室北与西北不出50米之地,是广州都城隍庙和西汉南越国宫署遗址。现在的万木草堂的大门左侧,有一座雕像,它就是丘氏家族中著名的人物——丘逢甲。丘逢甲是晚清抗日保台英雄。他出生于台湾,清朝甲午战争战败,政府割让台湾,丘逢甲为捍卫祖国神圣领土台湾,倾尽家资,浴血奋战,誓死不做亡国奴,后无奈政府无援,挥泪内渡广东,致死不忘故土台湾。丘逢甲曾作诗云: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表达了他渴盼台湾回归之心。台湾现有丘逢甲纪念亭、逢甲医院、逢甲路、逢甲大学、逢甲桥等,表明丘逢甲的爱国精神,一直受到海峡两岸人民的敬仰和缅怀。

      广州的万木草堂,则是丘逢甲国内长居、庇护革命党人之所。丘逢甲于1896年6月首次到万木草堂,其时草堂已被清廷取缔,屋宇早也归还丘家。丘逢甲在此先后拜见了广东巡抚许仙屏、翰林院编修刘葆贞、菊坡精舍山长梁诗五等。这也是丘逢甲第一次到广州,在邱氏书室写下了《镇海楼》、《珠江书感》等20多首诗。他第二次到书室是在1903年冬,辞去岭东学堂监督一职时,其拟谋求在省城发展新式教育,未果返回家乡。第三次到书室是1906年,他被两广总督岑春煊聘为两广学务处视学、广州府中学堂监督、商业职业学校监督,从此长时间在邱氏书室住下。

      很多人可能会有疑问,万木草堂是原邱氏书室,丘逢甲姓“丘”不姓邱,这个是怎么回事呢?其实邱姓和丘姓是同一个姓,在古代写作丘姓的多于邱姓。丘姓来源于姜姓,姒姓,姬姓,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当然还有其他几个来源,包括古代鲜卑、满族及其他多个少数民族的来源,多以封地居邑为氏。并且不同姓丘氏后人(姜姓丘氏、姬姓丘氏、姒姓丘氏)不合谱。满清入关以前,汉族丘氏一般都写成丘。但是到了雍正皇帝时,要求把丘姓一律改为邱姓。因为中国封建社会向来尊崇儒家,孔子名丘,所以是为了避这个讳,以表示对孔子的敬意。

      到了民国初,那时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国家的呼声高涨,革命党人、热血青年都有一种破除封建思想的意识。于是出生于台湾的爱国青年丘逢甲,首先拿自己的名字开刀,倡议所有邱姓人写作丘姓。他自己以后就一直把自己名字写作丘逢甲。当时得到了全国各地邱氏后人的纷纷响应,尤其是在闽粤地区。丘逢甲是客家人,而丘成桐祖籍也是客家,由此联系到这位著名数学家作丘姓也不奇怪了。但是还是有很多邱姓人,已经习惯了写作邱,没改过来。

      地址:越秀区中山四路长兴里3号        

      开放时间:周一、周三、周五上午8:15-11:30;下午14:00-17:00

      公交:1102路 107路 108路 191路 243路 264路 517路 7路 833路

      地铁:1号线(农讲所站A出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