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地址
返回顶部

智慧导览系统

微信公众号

咨询热线:(020)83348406
无障碍 | 简体 | 繁体

世界优秀旅游目的地

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咨询热线:(020)83348406
无障碍 | 简体 | 繁体
广府学宫遗址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16日17时57分09秒 字体大小:【  

宋代岭南第一儒林

      在广州市城隍庙斜对面有一条连接中山路和文明路的街巷,名为府学西街。其名字中的“府学”就是指始建于宋代的广州府学宫,这一带一千多年来都是广州城的文化中心。所谓“府学”,就是指广州府学宫,即广州府官办的最高学府。

      据记载,宋朝皇帝下令兴学,广州最早在西城番市(今光塔路一带)利用旧孔庙作学校,后经数次迁徙。

      绍圣三年(1096 年),广州知府重视教育,认为教化所始莫先于学,人伦之序莫先于教,于是在广州大兴学校。因为原广州府学宫与尼寺为邻,遂将府学迁到城东南的番山附近的一片风水宝地。以后陆续扩建,增建了御书阁、亭斋泮池、观德亭等。

      淳祐四年(1244 年),经略使方大琮在广府学宫建飞阁,旁边排列文、行、忠、信四斋,因孔子的《论语述而》有“子从四教:文、行、忠、信”。设此四斋有尊崇孔学之意。

经多次扩建,宋代广州府学已颇具规模,成为岭南第一儒林,尊孔崇儒基地。到了清代鼎盛时期,广州府学宫的范围包括今中山路、文德路、文明路至府学西街之间的一大片区域。如今的市第十三中学、孙中山文献馆、文德路小学、第一工人文化宫等都在其遗址上建成。

一、基本布局

      现存于广州博物馆的广府学宫图碑上刻有学宫平面图。据史学家考证,广府学宫的平面布局与现存的番禺学宫基本相同,且规模更大。学宫以文明门与番山连成一条线,建筑物均坐北朝南。中轴线上的建筑物由南至北分别是学宫大门、二门,入门后有半月形的泮池,池上有石桥。过桥不远处是大成门(今市一宫大楼),穿过大成门再走一段路便是大成殿(约在今榕泉剧场),殿内供奉着孔子神位。这是学宫的主要建筑物,位于整个学宫的中心地带。大成殿后不远处是崇圣殿(今文德路小学一带),殿后不46远是番山,上有番山亭。


二、发展历史

      宋代时,“府学”为广州官方最高学府,相当于今天的中学。当时已有科举制度,因此入府学必须经过童生试,即必须是秀才才能进入这里读书,教授内容为儒学。

南宋乾道三年,广东经略使龚茂良在此建御书阁。这是有文字记载的广州最早的官办图书馆。所谓“御书”,就是皇帝颁赐的官方出版书籍,显示朝廷注重文化教育,地方官授赐后必须建御书阁以珍藏,并供在学府学习的士子们借阅。

      元代、明代,广府学宫几经兴废。明初,征南大将军廖永忠重修广府学宫,内辟射圃。万历二十八年,重建殿、庑、亭、阁及启圣、名宦等祠堂,收回府学以西被占地方建学舍廊及射箭场,开城墙为府学正门,定名为“文明门”。这也是文明路名字的由来。

      清承明制,府学的功能与明代大体相同。每月初一、十五,凡新考取秀才的府学生员由府官率领到大成殿朝圣,至明伦堂拜谒学官老师,才正式成为生员。

      到晚清废科举前后,这里的神圣地位逐渐消失。1905 年废科举后,热心教育的人士在广府学宫孝弟祠创办中学规制的教忠学堂。

      民国成立后,教忠学堂改为教忠师范学校。出于城市建设的考虑,1919 年广州市政公所把府学东街辟建成15 米宽的马路,因为在文明门东边有一条文德里,扩路时就借用了文德里的名字,命名为文德路。

      1929 年,市政府在广府学宫翰墨池原址上,兴建一座市立“国父纪念图书馆”,由广东建筑师林克明设计,1933 年建成,就是今天的中山图书馆孙中山文献馆。

日军侵占广州期间,该馆被占为日伪的“海陆军俱乐部”。此期间,学宫围墙已大半被破坏,宫内建筑亦瓦砾遍地。

      抗战胜利后,民国广东省政府于1947 年1 月,在广府学宫南面部分设立广东省文献馆。新中国成立后,文献馆改作广州市第一工人文化宫。广府学宫原有建筑因年久失修成为危房被逐步拆除。

关于广州府学宫的印记就剩下“府学”这个名字,在府学西街扩建后,希望能够继续保留“府学”之名,将广州这一文脉的印记延续下去。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文明路65号

      公交:01路 104路 106路 125路 12路 183路 215路 215长线 236路 35路 3路 42路 541路 91路 B8路 

      地铁:6号线(北京路B出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