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地址
返回顶部

智慧导览系统

微信公众号

咨询热线:(020)83348406
无障碍 | 简体 | 繁体

世界优秀旅游目的地

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咨询热线:(020)83348406
无障碍 | 简体 | 繁体
拱北楼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16日17时19分14秒 字体大小:【  

千年城楼基址

      拱北楼遗址位于北京路广州百货大厦前面,于2002 年发掘出土。在长32 米、宽4.7 米的范围内,距地表深1.8 米以上共发现5层城楼的建筑基址,分属清代、明代、南汉——宋代3 个历史时期。

      清代拱北楼基址:因受后代修路破坏,仅剩下基础垫土层和为加固基础打的密密麻麻的木桩孔。

      明代拱北楼基址:距现地表深约0.8 米。仅揭开西边门洞的铺石地面,还有一块较完整的抱鼓石。

      南汉—宋代的城楼基址:有3 层,表明有过三次修造。门楼的南北跨度由第一次9 米扩至第二次的12 米,第三次又扩至22 米,规模不断扩大。最上面一层距现地表深约0.9 米,最下面一层距现地表深约1.5米。目前发现的南汉时期基址出土有浮雕龙纹青石构件、青石门槛及两侧的砖铺路面、白云石的门枕石等遗迹。

      距地表深约1.8 米已到生土,说明北京路在广州百货大厦前面原是地势较高的山岗地,南汉时才削平。延续千年的城楼一直坐落在这里,成为广州古城地标性建筑。


一、拱北楼历史

      拱北楼建于唐天祐3 年(公元906 年),取名“象阙”。唐代广州城是清海军节度使的驻地,城朝南的正门称为清海军楼。当时广州城区很狭小,后来的中山四、五路交界处稍南一点就是南城墙,而大南路口原是广州旧城的大南门。据明人黄佐撰的《广东通志》所载:“唐天祐末,清海军节度使刘隐以南城尚隘,凿平禺山以益之。”刘隐在旧城前叠石建城楼其上,取名“象阙”,楼匾大书“清海军节度使府”,俗称清海军楼。后来刘隐之子刘龚继位,挖西湖作御花园,将湖石垒至楼下改建成双阙,乃是“双门底”前身。

      北宋元符年间(1098—1100 年),广南东路经略柯述将双阙改建为城门。南宋淳祐四年(1244 年)经略方大琮将城门扩建,砌石覆砖,城楼面阔七开间,城门开有东西两上门洞。古代社会的建筑有严格的礼制。皇上出入的王城是三个门洞,县城是一个门洞,开两个门洞表明了州府之城的身份。城楼七间,也是遵从礼制的。城楼前还建有颁春、宜诏两个亭子,规模雄壮。诗人刘克庄时任广东提举转运副使兼市舶使,他在双门建成时写有《广州重建清海军楼双门记》一文,记述重建双门底之盛况空前,“观者数万,皆曰‘轮奂美哉’”。宋代在此城门上悬有“清海军”匾,直到元代,才改挂了“广东道”的匾额。那时,这处城门就称为“双门”。高高的城墙下,商店排列成行,被称为“双门底”。

      作为守卫城市的大门,拱北楼屡遭毁建。元兵攻打广州城时,被夷为平地,后来又重建。元延祐三年(1316 年),广东道宣慰使主持铸造了报时的铜壶刻漏,置于拱北楼的东偏上。那时,在楼下悬牌通报时辰,晚上则击柝报更,广州全城皆以此作标准时间,俨然如现代之大钟楼。所以此楼也被称作准楼、更楼。

明洪武七年(1374 年)双门底清海军楼重建,复称拱北楼。清康熙十五年(1676 年),巡抚李士桢重修此楼,亲书“拱北楼”匾悬于楼上。那时,拱北楼雄伟高耸,巍然屹立于城南,可以把羊城景物尽收眼底。清人张琳的诗云:

危楼高倚碧云间,八面窗开眼界宽。

千里山川放望外,半天星斗落檐端。

架排木板藏书在,漏滴铜壶咽水寒。

双阙尚存南双迹,药洲回首万家攒。

      明清以来,双门北段大街称“双门底上街”,南段则称“双门底下街”,双门底不断易名成了后来的北京路,现在有些北京路的老人还用此街名。在古代双门底已经是广州繁华的商业区与文化区,楼馆、书坊、文具和古董店林立,故骚客诗人,文坛学子多驻足。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侵略军兵临珠江之上,在断断续续的炮击中,北京路上的很多商铺受到破坏,炮火击中了拱北楼,燃起熊熊大火,拱北楼受到严重损毁。咸丰十一年(1861 年),拱北楼修复,同治三年(1864 年)再重修,在拱北楼的南面,竖起一座“雄镇南邦”牌坊。1918 年拆城墙筑马路时,拱北楼最终还是被拆掉了。


二、拱北楼文物

      铜壶滴漏,我国现存最大和最完整的古代计时器,元延祐三年(1316 年)由广州人冼运行、杜子盛铸造,为广州城重要文物之一,是古广州城的镇城之宝。近七百年来,该铜漏保存较好,流转有绪,曾与拱北楼一道,成为广州城的一处胜景。

      古人采用原始方法测定时间,常见的有四种:光钟、火钟、沙钟、水钟。水钟,也叫铜壶滴漏,或者“刻漏”、“漏壶”等等,就是眼前看到的这个模型。

      铜壶滴漏通高2.64 米,有大小不等的4个铜壶分层摆放,分别是日壶、月壶、星壶、受水壶。日壶壶壁铸有圆形太阳图,月壶壶壁铸有月形图,星壶壶壁铸有北斗七星图,受水壶壶壁铸有八卦图。使用时四壶自上而下依次安放,最上为日壶,最下为受水壶。在日、月、星壶的底部各有一个出水的龙头。受水壶壶盖正中立一铜表尺,上有时辰刻度,自下而上为子、丑、寅等12 时辰,一昼夜间,水滴尽而铜尺升至最高。

      《广州府志》载:“昼漏卯时初一刻(即5 时15 分)上水,夜漏酉时一刻(即17 时15 分)上水,水加一刻,水与壶平,而昼夜箭刻尽。”《番禺县续志》亦载:“元延祐铜壶置楼上,司壶吏视漏箭时刻,悬牌楼前, 以示授时之义。”“省城拱北楼有元延祐铜壶漏,司壶吏合香屑为炷,视漏箭时刻墨画分寸,名曰‘时辰香’,以售于人。”

      清咸丰七年(1857 年)英法联军侵略广州,拱北楼失火,漏壶失落。咸丰十年(1860 年),两广总督劳崇光悬赏购得,但“夜天壶”已略有损坏,其盖与“日天壶”、“平水壶”两盖均补铸,“夜天壶”盖上铸有“大清咸丰十年冬月吉日,两广总督劳崇光重修”字样。重修后漏壶置于抚署退思轩。同治三年(1864年),拱北楼重建完成,复置拱北楼原处。民国初,拱北楼拆除后,铜壶曾转藏于当时的广州市立博物馆。1918 年,广州拆城筑马路时,又移置于越秀山镇海楼上。1959 年,原件调给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广州博物馆陈列的是复制件。

      铜壶滴漏从制成之日一直被使用到1900 年前后,清人笔记记载其“百年不爽”。这比建于十九世纪中叶英国伦敦的大本钟(Big Ben Bell)早了五百多年。而今,看到北京路上这地标式的四个流着水的铜壶,还能依稀感受到当年那传奇性的“百年不爽”。

      抱鼓石。在北京路的挖掘现场出土了迄今所见到的广州最厚重的大型抱鼓石。拱北楼抱鼓石是拱北楼前构件,石灰岩打制,厚60 厘米、直径70厘米、长1 米多。抱鼓石底座连着门槛槽和门臼直径有20 厘米,可知门楼的木板门是相当厚重的。在抱鼓石前面发现一块呈长型的1 米长青石门槛。与此同时,又挖掘出浮雕龙纹的青石灰岩石构件,经专家考证,也是拱北楼的建筑构件。从这些出土的构件,可以想见当年拱北楼的雄姿。

      红砂岩石狮子。拱北楼遗物还有现在分列于镇海楼前的两只红砂岩石狮子,原来就是拱北楼前之物,拆城建马路时随铜壶移至镇海楼,仍然担负着看守城楼和铜壶的任务。现在看守的,除了铜壶的复制品,还有广州城内考古出土的诸多文物。这两只狮子形象简拙,加上红纱岩易于风化,更显古朴之风。

      拱北楼遗址现今覆以钢化玻璃,出土的抱鼓石立于故址边上。市民在逛街购物的同时,可以穿越千年历史,感受唐宋以来的金戈铁马、物换星移。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北京路广州百货大厦前面        开放时间:全天候开放

      公交:10路 183路 190路 1路 219路 236路 3路 541路 544路 66石湖班车 66路 B8路

      地铁:1号线(公园前D出口)        6号线(北京路A出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