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改革开放40年,如今,北京路上的“昌兴童装”依然昌盛不倒。昌兴是改革开放初期广州第一个个体户、全市首家私营企业,其创始人陈兴昌成为全国私营企业界首位全国政协委员。
“昌兴”创立于1952年,迄今已有66年历史,既是广东知名的老字号品牌,又是广州年龄最老、资格最老的个体户,“昌兴”的私营牌照号码是穗私V1副字0001号,曾经被称为“私人企业的一号掌门”。
讲到昌兴童装的历史,就要从陈兴昌先生身上讲起了。陈兴昌先生是“昌兴”的创始人,浙江宁波人。在1934年,16岁的陈兴昌在宁波市私营服裝店内当学徒。1940年,他到了上海市知名的新光内衣厂当工人,后在家开店,并经常划艇到外滩洋人集中的地方为外国人量身做西裝、旗袍。
陈兴昌与他的妻子吴银花
后来,与妻子南下,落脚广州。几经周折,他选定了当时上海、浙江乡里最多的,且大多开西装、旗袍等制衣店的中山五路昌兴街一带(新大新百货大楼旁),他们在街边做西装、内衣加工。当时并没有什么先进的科技,就只凭着一部缝纫机和两双手发家的。1953年,他们就在昌兴街一带制衣加工,渐渐地小有名气。1956年,迁入中山五路75号,由于当时的历史背景,“昌兴”二字比较敏感,因而名为“吴银记”,开始经营。
改革开放之前,百姓们对个体户抱有偏见,大家管他们叫“街边仔,很少朋友跟他们亲近,就连儿子成年后也很难找对象。辛苦、贫困、偏见并没有成为他们放弃创业的理由,但是当时不被社会接受,得不到尊重这种感觉让他们无法释怀。
1979年以后,中国发生了巨变,当时广州做服装生意的人并不多,而且大多数人对时局仍不放心,不敢放开做生意。越秀区工商局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来到陈先生一家,鼓励他们去申请营业执照。在工作人员游说后,陈兴昌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率先到工商局申请了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成为改革开放后广州市第一批正式个体户。这张执照在十年后改换成了编号为“穗私V1副字0001号”的新版私企营业照。
然而,即使申请了执照,第一批个体户依然不敢一下子就完全敞开铺面,到了 1980 年昌兴服装店周围的不少商铺仍门庭紧闭。1984 年,当时国家提倡计划生育,虽然大部分家庭还不富裕,父母们却把心都贴到了孩子身上。陈兴昌看好这个市场,开始专门做童装市场。当时国内极少有专门的童装企业,没有任何模式可以学习,陈兴昌运用做时装的“底子”,买来香港和国外的设计书自学,并进行创新,渐渐创出了自己的风格。之后长达 10 年的时间里,陈兴昌和妻子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直到生意上了轨道,才慢慢将睡眠时间增加到 5 个小时。
昌兴童装以亲民的价格,为顾客提供最优、最新、最合适的时尚品质产品,顾客购买了昌兴的产品,回家后发现不合适,只要产品没有损伤,就可以包换包退。这种做法与当时的同行相比,非常罕见。当然,昌兴对产品要求非常严格,因此消费者要求退货的现象也比较少见。
随着报刊宣传,陈兴昌勤劳朴实、稳扎稳打、果敢魄力的形象被写进报纸,传入了百姓们口中。经过数年的媒体报道及工商部门的推动,陈兴昌的邻居们都纷纷开起了店铺经营生意,全广州的个体户从1979年的200户迅速增长至1984年的8万户。
据熟知广州商业变迁的老广州人说,1985年前后,陈兴昌已经与另外3名企业家一道,成为广州的四大百万富翁了。
1986年,来自美国内华达州参议院的赫克特一行专程来到昌兴时装参观门市部和工场。这位参议员此行目的,是专门来看中国是否出现真正的个体经济。在省市领导的带领下,赫克特认真向陈兴昌询问了服装生产和销售情况,而陈兴昌则作为广州个体经济的代表向世界发声。赫克特此行满载而归,回国后,一篇《中国的确有个体经济》的报道刊登在美国著名报刊上。这一次来自国外的考察和报道,也让陈兴昌成为中国个体经济的典型人物。
1986年12月,陈兴昌、李艳多、林月来等3名广州市先进个体户赴北京出席了全国个体劳动者第一次代表大会,陈兴昌也在那时被评为“全国先进个体劳动者”。
1988年,陈兴昌光荣当选为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成为中国私营企业首位全国政协委员。“从经济上给予承认到政治上给予认可,这是给我们个体户吃了颗定心丸啊。”吴银花说。
早期进入私营企业领域的人,有不少都选择出国发展,但陈兴昌一家坚信党的政策不会变,也不习惯外国的生活,便埋头做自己的生意。事实证明这是对的,昌兴的生意随着广州市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发展成为了今天的实业公司。
90年代后,由于广州第一条地铁线修建需要,昌兴童装迁到了北京路。现在,拥有60多年历史的昌兴还是一如既往的热闹。昌兴这个老字号品牌,集结了一代人的记忆,见证着广州当年的历史。如今依然紧扣广东经济动脉,坚守并传承着敢为人先的精神。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北京路220、222号
资料、图片来源:广州北京路核心区管理委员会、昌兴童装、广州日报、羊城晚报、亚太经济时报老板周刊、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