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A级景点 home
屋檐

广府庙会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20日


广府庙会是广东省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是广州市越秀区重点打造的南方极具影响力的广府民俗文化活动品牌,从每年的元宵节起至正月二十一日止,为期7天,每年吸引五六百万群众热情参与。

 

 

(一)历史来源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这些名称,可以说正是庙会形成过程中所留下的历史"轨迹"。作为一种社会风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而庙会风俗则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它又是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和普及起来的。

 

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同时,这一时期的道教也逐渐形成。它们互相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生存竞争,在南北朝时都各自站稳了脚根。而在唐宋时,则又都达到了自己的全盛时期,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动。如圣诞庆典、坛醮斋戎、水陆道场等等。佛道二教竞争的焦点,一是寺庙、道观的修建。二是争取信徒,招徕群众。为此在其宗教仪式上均增加了媚众的娱乐内容,如舞蹈、戏剧、出巡等等。这样,不仅善男信女们趋之若鹜,乐此不疲,而且许多凡夫俗子亦多愿意随喜添趣。为了争取群众,佛道二教常常用走出庙观的方式扩大影响。北魏时佛教盛行的"行像"活动就是如此。所谓"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装上彩车,在城乡巡行的一种宗教仪式,所以又称"行城"、"巡城"等。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迁都洛阳后,大兴佛事,每年释迦牟尼诞日都要举行佛像出行大会。佛像出行前一日,洛阳城各寺都将佛像送至景明寺。多时,佛像有千余尊。出行时的队伍中以避邪的狮子为前导,宝盖幡幢等随后,音乐百戏,诸般杂耍,热闹非凡。唐宋以后庙会的迎神、出巡大都是这一时期行像活动的沿袭和发展。并渐次推广到四川、湖广、西夏各地。元、明以后,行像之风才衰落,很少见于记载。 除了佛、道二教的"行像",他们还在寺、观中举办道场,定期进行一些法事或佛事活动,坐等信徒俗众前往斋戒听讲,顶礼膜拜。

 

原来属于民间信仰的报赛酬神活动,纷纷与佛道神灵相结合。其活动也由乡间里社逐渐转移到了佛寺和道观中进行。在佛、道二教举行各种节日庆典时,民间的各种社、会组织也主动前往集会助兴。这样,寺庙、道观场所便逐渐成了以宗教活动为依托的群众聚会的场所了。 

 

而这些宗教活动逐渐世俗化,也就是说更多的是由民间俗众出面协商举办。这种变化,不仅大大增加了这些活动自身的吸引力和热闹程度,也使这些活动中的商贸气息随着群众性、娱乐性的加强而相应增加。在宗教界及社会各界的通力协助下,使庙会活动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虽然这一时期的庙会不论从其数量还是规模,在全国都已形成蔚为大观的局面,但就庙会的活动内容来说,仍偏重于祭神赛会,而在民间商业贸易方面相对薄弱。庙会的真正定型、完善则是在明清以至于近代。 

 

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就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这时的庙会又得名为"庙市",成为中国市集的一种重要形式。随着人们的需要,又在庙会上增加娱乐性活动。于是过年逛庙会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过年内容。但各地区庙会的具体内容稍有不同,各具特色。

 

(二)举办广府庙会的历史文化背景

 

广州城隍庙始建于明初,是明清时期岭南地区最大、最雄伟的城隍庙,是广州祈福文化的重要载体,继承了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价值。越秀区作为广州建城两千多年来一直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汇聚了城隍庙、北京路“千年古道”、南越王宫博物馆、大佛寺等珍贵的文物资源,成为体现开放、包容、重商、务实的广府文化精神的核心载体。近年来,越秀区作为“广府文化源地,千年商都核心”的区域形象日益深入人心。广府庙会的举办地点以广州城隍庙为始发点,以北京路文化核心区为重心并向周边区域辐射,既尊重了历史文化资源不可移动性的特点,又提升了文化的引领和辐射功能。

 

(三)历年广府庙会的变化

 

庙会,起源于远古的聚集方式,最初为祭祀祈祷;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抬着神像出巡的仪式,这种庙会巡游传统于唐宋时期传进岭南(史料记载)。在我国北方,庙会文化保存较好,其中以北京庙会最富盛名。而在南方地区,新中国成立后仅少数地方有所保留,广府民俗文化活动中的“庙会”在此期间也一度“消失”。

 

2011年正月,借着广州城隍庙重新对市民开放的契机,阔别广州上百年的“庙会”重新走进羊城,成为当年正月里的街头巷尾热议的百姓话题。至今,广府庙会已经成功举办了五届。据不完全统计,参与广府庙会的群众从首届的300多万人次,到今年已达500多万人次。受到的评论也从最开始老百姓不认同,少数专家的非议,到近年来广大市民的接受,广大专家纷纷点赞。

 

首届“广府庙会”精彩不断,以城隍庙忠佑广场、中山四路(文德路口至北京路口)、府学西街、北京路、惠福东路美食街、大佛寺、五仙观为支点,每天都有专场民俗文化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品制作展示、传统小商品展销、传统美食展销等活动,推荐广府本土文化。而为了能够让老百姓们充分感受到”吃、喝、玩、乐、游、购、娱”尽在其中的嘉年华活动,广州市越秀区特将本届广府庙会周期拉长至一周的时间,在此期间,市民游客不仅可以看到踩高跷、扭秧歌、捏糖人、抬神像等北方庙会项,而且包括川剧变脸、杂技、魔术、硬气功等中华绝活,白眉拳、蔡李佛拳、咏春拳等武林大会表演,广式红木宫灯、佛山彩灯、南海乐安花灯、潮州花灯等元宵灯会,以及民间木偶、人偶、五华提线木偶、高州单人木偶等优秀作品展演,都一一上演。

 

2015年庙会从3月5日至3月11日举行,在城隍庙忠佑广场共举行近20场大型文艺演出、1场大型民俗文化巡游活动,北京路非遗展示区、五仙观广场、越秀公园及水上庙会幸福船上等区域举办50多场中小型文艺展演,地铁庙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每天与市民互动、人气爆棚,数百家国内外企业踊跃参与传统美食和商品展销活动。祈福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商贸休闲文化等丰富的内容,使群众不仅享受了多姿多彩的文艺大餐,还从中学到了博大精深的广府文化知识,感受到了广府文化包容和开放的特质。

 

 

 

(四)举办广府庙会的影响

 

首先,举办广府庙会对于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广府文化,对于丰富和活跃群众节日生活有着积极作用。其次,广府庙会彰显了民俗性、本土性和开放性,是具有浓郁广府文化特色的欢乐嘉年华。再次, 越秀区举办广府庙会彰显了越秀作为“广府文化源地”的优势和作用,彰显了北京路广府文化商贸旅游区古今相融、精华荟萃的风采和魅力。此外,媒体聚焦度高。各大媒体对首届广府庙会十分关注,对庙会举办全过程进行了大篇幅、持续性的报道,极大地提升了广府庙会以及广府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返  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