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A级景点 home
屋檐
旅游导览
景点
返回 > 百年追忆
万木草堂
明六脉渠与清风桥遗址
忠佑大街城隍庙
陈李济
太平馆

万木草堂

地    址:越秀区中山四路长兴里3号

开放时间:周一、周三、周五上午8:15-11:30;下午14:00-17:00

公    交:1102路 107路 108路 191路 243路 264路 517路 7路 833路

地    铁:1号线(农讲所站A出口)

戊戌变法策源地

  万木森森万玉鸣,

  集鳞片羽万人惊。

  更将散布人间世,

  化身亿万发光明。

      这首诗说的是广州一处赫赫有名的文化遗址——“万木草堂”,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戊戌变法代表人物康有为创办的。它是戊戌变法的策源地,康有为在此聚徒讲学,历经7年,培养维新人才,宣传维新思想,戊戌变法运动的重要人物陈千秋、梁启超、麦孟华、徐勤等都曾在草堂听学。

一、草堂历史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康有为赴京应试,联合各地举人上书变法受挫后,反思变法主张受阻之教训,悟及“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他决定在广州办教育,倡变法,育人才。

      光绪十七年(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长兴里邱氏书室设立了“长兴学舍”,正式讲学。他自任总教授、总监督,吸收了一批慕名而来的青年学生。光绪十八年(1892年),讲堂移到卫边街邝氏祠(今广卫路附近)。次年,因来学者众,遂迁至广府学宫仰高祠(今文明路广州市第一工人文化宫内)。习惯上,人们将康有为在这三址所办的学堂统称为“万木草堂”。

      万木草堂三易其址,而今只有邱氏书室残留下来。邱氏书室又称邱家祠,由增城举人邱觉黉倡建于清嘉庆九年(1804年),比著名的陈家祠还要早近百年。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前往日本,万木草堂即遭清廷查封。


二、讲学维新

      康有为在万木草堂讲学时,打破常规,中体西用,自立教学规程和内容,以“激励气节、发扬精神、广求智慧”为教学宗旨,采用中西并重的教育内容。学堂设博文、约礼、干城三科和书器库,大致相当于近代学校之教务、训导、文体处和图书仪器室。授课内容包括:义理之学、考据之学、经世之学和文字之学。学生除学中国古书之外,还要读西方译著,如江南制造局关于声、光、电等自然科学知识的译著,容闳、严复等留学前辈的译书以及外国传教士的译著。

      对于这所学堂的进步,梁启超后来评议说:“中国数千年无学校,至长兴学舍,虽其组织之完备不达泰西之十一,而其精神则多未让之。其见于形式上者,如音乐至兵式礼操诸科,亦皆属创举。”后来梁启超在湖南主讲时务学堂时,基本上延袭了万木草堂的办学精神。

      万木草堂的教学方法贯彻变革精神,康有为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每日在课堂讲课四五小时,每论一学、论一事,必上下古今,以究其沿革得失,引证欧美,启发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学生听课之外,每人有一本功课簿,记录读书心得或疑问,半月呈缴一次,康有为亲自批解。每逢初一、十五举行学习讨论,并挑选一批学问造诣深的学生,按康有为规定的论点、体例和书目,分工查阅资料,供他们编著宣传变法理论的《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使用。康有为还带领学生外出野游,在郊野之中同游乐、同讨论文章时事,师生之间关系融洽,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康有为在万木草堂办学的七年中,培养出数以百计学生。连同在桂林讲学所收弟子,康有为在这一时期的门生约千余人,最为杰出者称“万木草堂十弟子”,有:梁启超、陈千秋、徐勤、麦孟华、韩文举、梁朝杰、曹泰、王觉任、陈和泽和林奎。他们在清末民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各领风骚,其中不乏在维新变法中摇旗呐喊的骨干人物,对变法维新运动起了重要作用。他们在全国兴起办学堂、学会、报刊的热潮,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全国出现的学堂、学会、报馆有300多所,是培养维新运动骨干的“讲习所”。万木草堂对维新运动的重要作用以及在近代史上的地位不容低估。

      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是康有为和梁启超发动的戊戌变法唯一保存的成果,万木草堂作为戊戌变法的策源地,与京师大学堂有不可分割的渊源。

      康门弟子中最重要的人物是梁启超,他不仅是中国近代重要思想家、政治活动家、而且也是一位著名学者,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厚的造诣。

      康有为和他的弟子们一贯重视教育,把发展文教事业视为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如万木草堂弟子郑洪年创办了暨南学堂既暨南大学的前身。汤觉顿,是康门弟子中善治银行的经济实业家,曾担任中国银行总裁,是中国银行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1916年参与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战争,在“广州海珠惨案”中遇害。万木草堂弟子罗普,戊戌变法后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法学。1913年曾担任广东省财政厅厅长。总之,万木草堂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三、修旧如旧

      解放后,万木草堂一度成为一家锁厂的车间。后来又成为了40户居民居住的大杂院,住户在里面修厕所、打墙壁,严重破坏了房屋结构,仅墙体破坏就达到了20%,很多建筑部件和文物遭到破坏或遗失。1983年,万木草堂被列为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广州市投入1300万元迁出40多户居民,对草堂进行全面修缮,并计划将万木草堂建成越秀区博物馆,陈列康有为等人的文物和资料。2006年,广州市根据“修旧如旧”的原则,又投入230多万对万木草堂旧址建筑进行了全面的修缮,并最大限度地采用传统的手工工艺。由于万木草堂当时的建筑材料多为青砖、麻石和杉木,为了重现原貌,建筑部门曾专门寻找已经废弃的晚清时期的民房,向民房的主人购买材料。旧址主体建筑基本恢复原貌。2007年9月修缮完工后,但一直被周边临建和违建围蔽。有关部门清迁了有碍观瞻的周边建筑,百年草堂得以“重见天日”。2008年6月14日,重修后的万木草堂免费向公众开放。


四、邱家书室

      万木草堂,就是以前的“邱氏书室”,是三间三进、两天井、硬山顶的祠堂式建筑。碌灰筒瓦,两边保留有部分灰塑,青砖墙石脚,砖木结构,面阔三间15.8米,深三进35.3米,面积约为663平方米。

      邱氏家族建书室的目的:一是培育后裔。邱氏子弟在此学习,然后可前往不出百米的番禺学宫参加科举考试;二是祭祀纪念先祖。当时在广东各地均无邱氏的统一祠堂,那么在省城建一间书室而兼祠堂功能的房屋,一举两用,乃邱氏家人的共同愿望。

      邱氏家族选此地做祠堂,实为看中此地的风水,认为:此地龙来西北,七赤坐宫,玉犬吠金乌。尝为粤宦康公所赏识。且按其四势,城门秘密。龙昂越秀之山,虎伏清水之濠。禺山后排,识三花聚鼎;东山前列,观五炁朝元。又况珠海白云,血脉祖宗,更得山川之融结,得此以为书室,地灵人杰,其殆兴者机乎!

      其实,在邱氏书室北与西北不出50米之地,是广州都城隍庙和西汉南越国宫署遗址。现在的万木草堂的大门左侧,有一座雕像,它就是丘氏家族中著名的人物——丘逢甲。丘逢甲是晚清抗日保台英雄。他出生于台湾,清朝甲午战争战败,政府割让台湾,丘逢甲为捍卫祖国神圣领土台湾,倾尽家资,浴血奋战,誓死不做亡国奴,后无奈政府无援,挥泪内渡广东,致死不忘故土台湾。丘逢甲曾作诗云: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表达了他渴盼台湾回归之心。台湾现有丘逢甲纪念亭、逢甲医院、逢甲路、逢甲大学、逢甲桥等,表明丘逢甲的爱国精神,一直受到海峡两岸人民的敬仰和缅怀。

      广州的万木草堂,则是丘逢甲国内长居、庇护革命党人之所。丘逢甲于1896年6月首次到万木草堂,其时草堂已被清廷取缔,屋宇早也归还丘家。丘逢甲在此先后拜见了广东巡抚许仙屏、翰林院编修刘葆贞、菊坡精舍山长梁诗五等。这也是丘逢甲第一次到广州,在邱氏书室写下了《镇海楼》、《珠江书感》等20多首诗。他第二次到书室是在1903年冬,辞去岭东学堂监督一职时,其拟谋求在省城发展新式教育,未果返回家乡。第三次到书室是1906年,他被两广总督岑春煊聘为两广学务处视学、广州府中学堂监督、商业职业学校监督,从此长时间在邱氏书室住下。

      很多人可能会有疑问,万木草堂是原邱氏书室,丘逢甲姓“丘”不姓邱,这个是怎么回事呢?其实邱姓和丘姓是同一个姓,在古代写作丘姓的多于邱姓。丘姓来源于姜姓,姒姓,姬姓,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当然还有其他几个来源,包括古代鲜卑、满族及其他多个少数民族的来源,多以封地居邑为氏。并且不同姓丘氏后人(姜姓丘氏、姬姓丘氏、姒姓丘氏)不合谱。满清入关以前,汉族丘氏一般都写成丘。但是到了雍正皇帝时,要求把丘姓一律改为邱姓。因为中国封建社会向来尊崇儒家,孔子名丘,所以是为了避这个讳,以表示对孔子的敬意。

      到了民国初,那时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国家的呼声高涨,革命党人、热血青年都有一种破除封建思想的意识。于是出生于台湾的爱国青年丘逢甲,首先拿自己的名字开刀,倡议所有邱姓人写作丘姓。他自己以后就一直把自己名字写作丘逢甲。当时得到了全国各地邱氏后人的纷纷响应,尤其是在闽粤地区。丘逢甲是客家人,而丘成桐祖籍也是客家,由此联系到这位著名数学家作丘姓也不奇怪了。但是还是有很多邱姓人,已经习惯了写作邱,没改过来。

      地址:越秀区中山四路长兴里3号        

      开放时间:周一、周三、周五上午8:15-11:30;下午14:00-17:00

      公交:1102路 107路 108路 191路 243路 264路 517路 7路 833路

      地铁:1号线(农讲所站A出口)


明六脉渠与清风桥遗址

地    址: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五路上117号

公    交:102路 107路 108路 12路 182路 191路 215路 215长线 233路 243路 24路 264路 27路等

地    铁:1号线(公元前D出口) 6号线(北京路A出口)

      该处遗址位于中山五路117号,原惠如茶楼西侧。1996年11月,配合地铁1号线公园前站的开挖工程,清理出一段长23米的石砌地下排水渠,当中有一段经过清风桥,清风桥建于南汉国时期(917-971),至清朝尚存。石渠现存深1.5—2.8米,宽4.35米,当中一段桥基长11.2米,两边收窄为3.25米。石渠与桥基筑于淤积层上,底部密排木桩,桩头上再铺垫一层碎砖、石、瓦片与黏土掺合夯打成0.2米的硬土层,上用红砂岩条石纵横相间,以石灰粘缝,砌渠壁,厚约1.5米,渠壁平直,砌工规整。条石中发现有刻凿记号及文字,其中有“前卫左所”四字,确证了渠的年代、明代驻卫所的军队还需担负城建工程。

      渠内堆积分两层:第一层厚0.19—0.42米,出土有大量釉陶、青花瓷、青釉瓷、白瓷等残片,属明晚期。第二层厚0.25—0.4米,出残砖瓦及少量青花瓷、青瓷残片,属明中期。两层出青花瓷3000多片,器形有碗、盘、杯、壶、炉、小盒等,主要为景德镇民窑产品。

      这段石渠即为明代城内六脉渠之“左一脉”,与上条宋六脉渠遗址南北相对,由于当中一段未能发掘接通,难以确定更为具体的时间。在原惠如茶楼西侧的这段石渠,当中变窄的石桥基址,即清同治《番禺县志》所载的清风桥所在,志谓“七块石桥在华宁里街,古名华宁‘石桥’,水通清风桥大渠”,指的就是这个位置。

      如今,六脉渠已成为地下暗河,依然在发挥作用。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五路上117号

      公交:102路 107路 108路 12路 182路 191路 215路 215长线 233路 243路 24路 264路 27路等

      地铁:1号线(公元前D出口)        6号线(北京路A出口)


忠佑大街城隍庙

地    址:广州市越秀区中山四路忠佑大街48号

开放时间:每天08:-18:00

公    交:102路 107路 108路 191路 243路 264路 517路 7路 83路

地    铁:地铁1号线农讲所站

守护一方水土的神

      都城隍庙位于中山四路忠佑大街48号,是广州祭祀城隍的庙宇。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是明清时期岭南地区最大、最雄伟的城隍庙。广州府的城隍是受省级长官拜谒的,地位比本省其他府城城隍高。到了清雍正年间,广东观风整俗使焦祈年奏请朝廷,将广州府城隍升格为管辖全省的“广东都城隍”,与北京的“都城隍”平级,得到恩准。

一、城隍神的起源

      关于城隍神的起源,有许多说法。“城隍”最初指古代居民点周边修筑的防卫设施,即围墙与壕沟,就城市来说,就是城墙与城池。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隍被视为有灵性的守护神,产生了城隍崇拜。南北朝时,城隍故事在民间已广泛流传。到了唐代,中原的城隍庙已较为普遍,在吴越地区也相当普及。城隍的职能,除了捍卫城市之外,还有主管生人亡灵、水时疾疫、赏善罚恶等,几乎是对城市和城中人实行全方位的保护和管理,俨然是该城市冥间的行政长官。尽管如此,城隍之祀尚未列入国家祀典。

      有关唐代岭南城隍庙的文献记载尚属罕见。宋代类书《太平广记》中收入唐人传奇《崔炜》,说是唐贞元年间(785—805),有个叫崔炜的读书人进入越佗之墓,遇到羊城使者的神人,归来后,谒见城隍神,见其貌与羊城使者相同,于是备酒肴祭祀,并扩建了城隍庙。这则传说可作为唐代广州建有城隍庙的佐证。稍后大文学家韩愈被贬到潮州做官,撰有《祭城隍文》存世。既然当时属偏远之地的潮州已有城隍庙,在广州就也应有城隍庙。因为当时的广州是统辖岭南地区的广州都督府的治所,又是一座外贸商城,城市有相当的规模,居民有受保护的需要。


二、广州都城隍庙

      宋代,城隍神正式被列为国家规定祭祀的神灵。各府州县行政长官,每年按时举行祭祀城隍的仪式。不过,宋代《奥地纪胜》记载广州城隍庙在州西城内百步,而现存庙址在古代属城东,说明宋代城隍庙址不在今址。

      明初,朱元璋为了强化统治,对官方认可的各种神灵封号进行整顿,将各地城隍的种种庙号封爵尽行革除,只称某府某州某县城隍之神,正像阳世间只称知府、知州、知县一样。朱元璋亲自为文祭告京师城隍,要他“统各府州县之神,以鉴察民之善恶祸福,俾幽明不得幸免。”朱元璋确立了城隍作为神的地方官的地位,有其用心,他说:“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据志书所载,现存的广州城隍庙,建庙就在明初。明朝廷规定,每年的清明、七月十五和十月初一为拜祭日。在广州却是以七月二十四日为都城隍诞辰,相传这天是广州开始筑城之日。明代的省级长官莅任拜谒地方神,只得去拜谒当地的府城隍。清雍正年间,广东观风整俗使焦祈年奏请朝廷,获准将广州府城隍改为广东都城隍,广州府城隍升格为管辖全省的都城隍,广州府城隍庙成为广东的都城隍庙。此后,省的大吏拜谒都城隍也是理所当然了。所以,广州府的城隍比本省其他府城城隍地位要高,庙自然要建得更为高大了。

      都城隍庙原来规模宏大,有仪门、中门、拜亭、大殿、廊庑等。拜亭的左右面有斋宿所,供新上任的长官致祭城隍神时寄宿。仪门西南为省牲所,是检查准备敬神的五牲物品的场所。

      1920年,拆庙建街,拆去拜亭前的建筑,铺成了280 米长的一条大街,偌大的城隍庙拆剩下大殿和拜亭。但从这仅存架子的大殿和拜亭,也可以看出城隍庙当年的气派。大殿为硬山顶封火山墙。岭南地区常见的殿堂屋面坡度平缓,而此处大殿的灰瓦屋顶坡度陡峭,显得高峻。大殿前檐与拜亭后檐相连,正立面造型既雄伟又不单调。大殿高11 米,面宽五间24.7米,进深五间20.2米,建筑面积近500平方米。梁架结构为穿斗式和抬梁式相结合,殿内木柱有三层楼高。前廊步梁做工精细,梁枋雕有福寿、卷草纹饰和鳌鱼等图案纹饰,梁枋出头的木雕狮子身脊异形斗拱承托檐檩,手法别具一格。拜亭为绿琉璃瓦歇山顶,面阔6.2 米,进深7.2 米,内外有8 根花岗岩立柱,梁架雕工精细。空荡荡的亭殿,给人提供了当年城隍庙辉煌时期是何等威严的想象空间。城隍庙在很长时间为广州市诚验机械材料厂使用,1993年,被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三、广州城隍神

      以“鉴察司民”为职责的城隍神,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是十分威严的,在岁月的变迁中发展到将其人格化,虽是阴间之官员,也有名有姓,只有生前廉明清正的官员,死后才有资格做城隍。明代南海人周新,任监察御史、浙江 按察使时铁面无私,死后就被指认为杭州城隍。苏州人蒋杲曾官廉州知府,政声极好,死后被指认为廉州城隍。

      现在广州市城隍庙殿中供奉着三位城隍神:南汉国主刘龑、明代清官海瑞和杨继盛。刘龑(889年—942年)是五代十国时期南汉国(917-971年)的开国皇帝。917年,刘龑在广州称帝,国号为“大越”。次年,刘龑自称是汉朝皇室的后裔,为了表示自己建国是恢复昔日的汉家天下,于是又改国号为“大汉”,史称南汉,百姓尊称他为刘皇,他对战乱时期岭南的稳定和建设贡献较大。

      刘皇右侧供奉的是“大明广州城隍海公忠介”,即海瑞(1514-1587年),是妇孺皆知的典型清官。海瑞是广东海南人,曾读书于城隍庙西的禺山书院,死后被祀于书院中。他为政清廉,为人正直,职位低下却敢于抨击贪赃枉法的权贵,从不诌媚逢迎。海瑞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忠心耿耿,直言敢谏,曾备棺木、别妻子、散童仆,冒死劝谏嘉靖皇帝不要相信陶仲文等方士的骗术,从而激怒嘉靖皇帝,诏命将他下狱论死。海瑞一生坚持惩治贪官,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有“海青天”之誉,深受百姓的爱戴。

      刘皇左侧供奉的是“大明广州城隍杨公忠愍”,即杨继盛(1516—1555年),字仲芳,号椒山。杨继盛乃明保定容城(今属河北)人,任兵部武选司员外郎时,直言上疏《请诛贼臣书》,弹劾权臣严嵩五奸十罪,被削职下狱。在狱中三年,杨椒山受尽酷刑,始终不屈服,甚至自己用碎碗刮尽身上腐肉,临终绝笔:“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另外,名句“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也是他的手笔,死后被民间奉为北京城隍。

      据《广州文史资料存稿选编》记载,每年七月二十四日是城隍诞辰。那些要烧头香的人,连府学东、西街都睡满,谓之“打地气”。亦有从东、西城门起,一步一拜拜到城隍庙前的。市民对城隍爷的虔诚可见一斑。官方对城隍也不敢怠慢,如新上任的官员要到城隍庙中朝拜明誓。每年清明、中元、十月朔日,官方都组织厉祭(即祭祀孤魂)仪式,恭迎城隍神安抚孤魂。

城隍爷作为守护一方水土的神,主要职能有禳解水旱灾害,科名桂籍,主宰冥司等。另外,城隍爷还会惩恶扬善,伸张正义,这也是为何后世民间多以清官隍的原因。

对此,乾隆时代番禺人庄有恭赞城隍曾云:

高垒深池,神巩护之。

愆阳伏阴,神节宣之。

弗若弗顺,神遣除之。

为忠为孝,神翼相之。

是其有功于民甚巨。

      经数百年的衍变,清代以来城隍庙一带成了热闹非常的地方,附近形成一条专门销售字画、书籍、文房四宝及古董古玩的文化街,也就是今文德路一带。来这里求神拜佛的有官吏、商贾、士子等,普通百姓更是络绎不绝。时至今日,城隍庙仍然是许多平民膜拜和寄托希望的地方。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中山四路忠佑大街48号       

      开放时间:每天08:-18:00

      公交:102路 107路 108路 191路 243路 264路 517路 7路 83路

      地铁:地铁1号线农讲所站


陈李济

地    址:北京路194号银座广场4楼

公    交:10路 183路 190路 1路 219路 236路 3路 541路 544路 66石湖班车 66路

地    铁:6号线(北京路B出口)

电    话:020-83398650

同心济世四百年,中华老字号

      陈李济创建于明朝万历二十七年(1600 年),迄今已逾四百年。光绪年间,“帝师”翁同龢(hé)为之题写“陈李济”店名,三个鎏金大字至今尚存。陈李济是创建于明、兴盛于清、图存于民国、尚存于今世的中华著名品牌,是与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堂三足鼎立的南药代表,而陈李济的历史比同仁堂早69 年,比胡庆余堂早274 年。相传400 多年前,广东南海人李升佐,在广州大南门已末牌坊脚(今北京路194 号)经营一间中草药店。一天,李升佐在码头发现一包银两,于是在原地等候失主,日复一日,终于原封不动把银两归还失主陈体全。陈感念李的高风亮节,将银两半数投资李的中草药店,两人立约:“本钱各出,利益均沾,同心济世,长发其祥。”并将草药店取名“陈李济”,寓意“存心济世”。目前陈李济这家传统中药老字号已发展成为现代化企业,是国内著名的品牌,居首届“中华老字号品牌价值百强榜”前列,被列入广东省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弘扬“同心济世”的企业精神和突出古方正药特色,进一步提升“陈李济”品牌的影响力,履行传承岭南中药文化的社会责任,陈李济建立了岭南地区首家中药行业博物馆,陈李济中药博物馆浓缩了这个老字号四百多年崎岖和辉煌的历史。踏入陈李济中药博物馆,在“火兼文武调元手,药辨君臣济世心”对联下,摆设着明代的青花将军坛,清代的斗彩贮药瓶,古色古香的酸枝木药柜上,刻着“苏合丸”、“白凤丸”、“宁坤丸”等人们熟悉的药名,令人恍如进入时光隧道,在芬芳的药香里品味清末民初的情调。大厅最醒目的是正中红底金漆的一个硕大的“寿”字,据介绍,这是我国书画界巨擘吴作人先生为纪念陈李济创办385周年所题。博物馆被广州市政府命名为“广州市华裔青少年中华文化传承教育基地”,成为广东省多家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育基地。

      地址:北京路194号银座广场4楼

      公交:10路 183路 190路 1路 219路 236路 3路 541路 544路 66石湖班车 66路

      地铁:6号线(北京路B出口)       

      电话:020-83398650


太平馆

地    址:广州市越秀区北京路342号(近新大新商厦)

开放时间:08:00-24:00

公    交:10路 125路 12路 182路 190路 1路 215路 215长线 219路 24路 264路 36路 42路等

地    铁:1号线(公元前F/D出口)

电    话:020-83321305


广州西餐厅第一家

      在北京路北段有一家古色古香的店面,名字叫“太平馆西餐厅”,是广州历史最悠久的西餐厅。曾经有许多显赫人物莅临此,如周恩来、邓颖超、鲁迅、郭沫若、邓演达、何应钦、张治中、钱大均等。

      太平馆创立于清光绪十一年间(1885年),有“广州西餐第一家”之称。创始人徐老高,原在沙面旗昌洋行当厨师,深得西菜烹调技术。他离开洋行后,在广州市北京南路太平沙城垣太平更楼处,开办了一个专门煎牛扒的档口谋生,因地取名”太平馆”,太平沙靠近永汉路(今北京路)南端,离天字码头不远,过去属广州最繁华的地段之一。由于其烹饪得法,太平馆吸引了大批中外商客。经徐家三代人的艰苦努力,1926年以后,太平馆开始设分店,成为初具规模的专营西餐的餐馆。1927年,在财厅现址前承顶了国民餐室改为太平馆分店;1936年,分别在香港的湾仔和上环开设太平馆分店;1944年,在广州第十甫增设太平馆分店。

      1925年8月8日,周恩来与邓颖超简单的婚宴在太平馆举行。从此这对革命伴侣携手半世纪,掀开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页又一页波澜壮阔的篇章。现在,周恩来、邓颖超在广州时期的合影照悬挂在店的三楼,被称为“总理厅”。尽管太平馆已不复当年的景象,但是望着墙上的老照片,怀古之情油然而生。

      解放后,周恩来总理两度光临太平馆,并建议扩建太平馆。在总理的亲自过问下,太平馆经过两次扩建。如今,太平馆由广州泮溪饮食服务企业集团与香港兴发有限公司合作经营,为目前广州规模最大的西餐馆。广州市民习惯说:吃西餐,到太平馆啦。太平馆成为广州西餐业发展的一个历史见证。

      2000 年12 月,太平馆被列入广州第一批老字号。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北京路342号(近新大新商厦)       

      营业时间: 08:00-24:00

      公交:10路 125路 12路 182路 190路 1路 215路 215长线 219路 24路 264路 36路 42路等

      地铁:1号线(公元前F/D出口)       

      电话:020-8332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