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木草堂
地 址:越秀区中山四路长兴里3号
开放时间:周一、周三、周五上午8:15-11:30;下午14:00-17:00
公 交:1102路 107路 108路 191路 243路 264路 517路 7路 833路
地 铁:1号线(农讲所站A出口)
戊戌变法策源地
万木森森万玉鸣,
集鳞片羽万人惊。
更将散布人间世,
化身亿万发光明。
这首诗说的是广州一处赫赫有名的文化遗址——“万木草堂”,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戊戌变法代表人物康有为创办的。它是戊戌变法的策源地,康有为在此聚徒讲学,历经7年,培养维新人才,宣传维新思想,戊戌变法运动的重要人物陈千秋、梁启超、麦孟华、徐勤等都曾在草堂听学。
一、草堂历史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康有为赴京应试,联合各地举人上书变法受挫后,反思变法主张受阻之教训,悟及“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他决定在广州办教育,倡变法,育人才。
光绪十七年(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长兴里邱氏书室设立了“长兴学舍”,正式讲学。他自任总教授、总监督,吸收了一批慕名而来的青年学生。光绪十八年(1892年),讲堂移到卫边街邝氏祠(今广卫路附近)。次年,因来学者众,遂迁至广府学宫仰高祠(今文明路广州市第一工人文化宫内)。习惯上,人们将康有为在这三址所办的学堂统称为“万木草堂”。
万木草堂三易其址,而今只有邱氏书室残留下来。邱氏书室又称邱家祠,由增城举人邱觉黉倡建于清嘉庆九年(1804年),比著名的陈家祠还要早近百年。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前往日本,万木草堂即遭清廷查封。
二、讲学维新
康有为在万木草堂讲学时,打破常规,中体西用,自立教学规程和内容,以“激励气节、发扬精神、广求智慧”为教学宗旨,采用中西并重的教育内容。学堂设博文、约礼、干城三科和书器库,大致相当于近代学校之教务、训导、文体处和图书仪器室。授课内容包括:义理之学、考据之学、经世之学和文字之学。学生除学中国古书之外,还要读西方译著,如江南制造局关于声、光、电等自然科学知识的译著,容闳、严复等留学前辈的译书以及外国传教士的译著。
对于这所学堂的进步,梁启超后来评议说:“中国数千年无学校,至长兴学舍,虽其组织之完备不达泰西之十一,而其精神则多未让之。其见于形式上者,如音乐至兵式礼操诸科,亦皆属创举。”后来梁启超在湖南主讲时务学堂时,基本上延袭了万木草堂的办学精神。
万木草堂的教学方法贯彻变革精神,康有为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每日在课堂讲课四五小时,每论一学、论一事,必上下古今,以究其沿革得失,引证欧美,启发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学生听课之外,每人有一本功课簿,记录读书心得或疑问,半月呈缴一次,康有为亲自批解。每逢初一、十五举行学习讨论,并挑选一批学问造诣深的学生,按康有为规定的论点、体例和书目,分工查阅资料,供他们编著宣传变法理论的《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使用。康有为还带领学生外出野游,在郊野之中同游乐、同讨论文章时事,师生之间关系融洽,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康有为在万木草堂办学的七年中,培养出数以百计学生。连同在桂林讲学所收弟子,康有为在这一时期的门生约千余人,最为杰出者称“万木草堂十弟子”,有:梁启超、陈千秋、徐勤、麦孟华、韩文举、梁朝杰、曹泰、王觉任、陈和泽和林奎。他们在清末民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各领风骚,其中不乏在维新变法中摇旗呐喊的骨干人物,对变法维新运动起了重要作用。他们在全国兴起办学堂、学会、报刊的热潮,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全国出现的学堂、学会、报馆有300多所,是培养维新运动骨干的“讲习所”。万木草堂对维新运动的重要作用以及在近代史上的地位不容低估。
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是康有为和梁启超发动的戊戌变法唯一保存的成果,万木草堂作为戊戌变法的策源地,与京师大学堂有不可分割的渊源。
康门弟子中最重要的人物是梁启超,他不仅是中国近代重要思想家、政治活动家、而且也是一位著名学者,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厚的造诣。
康有为和他的弟子们一贯重视教育,把发展文教事业视为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如万木草堂弟子郑洪年创办了暨南学堂既暨南大学的前身。汤觉顿,是康门弟子中善治银行的经济实业家,曾担任中国银行总裁,是中国银行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1916年参与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战争,在“广州海珠惨案”中遇害。万木草堂弟子罗普,戊戌变法后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法学。1913年曾担任广东省财政厅厅长。总之,万木草堂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三、修旧如旧
解放后,万木草堂一度成为一家锁厂的车间。后来又成为了40户居民居住的大杂院,住户在里面修厕所、打墙壁,严重破坏了房屋结构,仅墙体破坏就达到了20%,很多建筑部件和文物遭到破坏或遗失。1983年,万木草堂被列为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广州市投入1300万元迁出40多户居民,对草堂进行全面修缮,并计划将万木草堂建成越秀区博物馆,陈列康有为等人的文物和资料。2006年,广州市根据“修旧如旧”的原则,又投入230多万对万木草堂旧址建筑进行了全面的修缮,并最大限度地采用传统的手工工艺。由于万木草堂当时的建筑材料多为青砖、麻石和杉木,为了重现原貌,建筑部门曾专门寻找已经废弃的晚清时期的民房,向民房的主人购买材料。旧址主体建筑基本恢复原貌。2007年9月修缮完工后,但一直被周边临建和违建围蔽。有关部门清迁了有碍观瞻的周边建筑,百年草堂得以“重见天日”。2008年6月14日,重修后的万木草堂免费向公众开放。
四、邱家书室
万木草堂,就是以前的“邱氏书室”,是三间三进、两天井、硬山顶的祠堂式建筑。碌灰筒瓦,两边保留有部分灰塑,青砖墙石脚,砖木结构,面阔三间15.8米,深三进35.3米,面积约为663平方米。
邱氏家族建书室的目的:一是培育后裔。邱氏子弟在此学习,然后可前往不出百米的番禺学宫参加科举考试;二是祭祀纪念先祖。当时在广东各地均无邱氏的统一祠堂,那么在省城建一间书室而兼祠堂功能的房屋,一举两用,乃邱氏家人的共同愿望。
邱氏家族选此地做祠堂,实为看中此地的风水,认为:此地龙来西北,七赤坐宫,玉犬吠金乌。尝为粤宦康公所赏识。且按其四势,城门秘密。龙昂越秀之山,虎伏清水之濠。禺山后排,识三花聚鼎;东山前列,观五炁朝元。又况珠海白云,血脉祖宗,更得山川之融结,得此以为书室,地灵人杰,其殆兴者机乎!
其实,在邱氏书室北与西北不出50米之地,是广州都城隍庙和西汉南越国宫署遗址。现在的万木草堂的大门左侧,有一座雕像,它就是丘氏家族中著名的人物——丘逢甲。丘逢甲是晚清抗日保台英雄。他出生于台湾,清朝甲午战争战败,政府割让台湾,丘逢甲为捍卫祖国神圣领土台湾,倾尽家资,浴血奋战,誓死不做亡国奴,后无奈政府无援,挥泪内渡广东,致死不忘故土台湾。丘逢甲曾作诗云: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表达了他渴盼台湾回归之心。台湾现有丘逢甲纪念亭、逢甲医院、逢甲路、逢甲大学、逢甲桥等,表明丘逢甲的爱国精神,一直受到海峡两岸人民的敬仰和缅怀。
广州的万木草堂,则是丘逢甲国内长居、庇护革命党人之所。丘逢甲于1896年6月首次到万木草堂,其时草堂已被清廷取缔,屋宇早也归还丘家。丘逢甲在此先后拜见了广东巡抚许仙屏、翰林院编修刘葆贞、菊坡精舍山长梁诗五等。这也是丘逢甲第一次到广州,在邱氏书室写下了《镇海楼》、《珠江书感》等20多首诗。他第二次到书室是在1903年冬,辞去岭东学堂监督一职时,其拟谋求在省城发展新式教育,未果返回家乡。第三次到书室是1906年,他被两广总督岑春煊聘为两广学务处视学、广州府中学堂监督、商业职业学校监督,从此长时间在邱氏书室住下。
很多人可能会有疑问,万木草堂是原邱氏书室,丘逢甲姓“丘”不姓邱,这个是怎么回事呢?其实邱姓和丘姓是同一个姓,在古代写作丘姓的多于邱姓。丘姓来源于姜姓,姒姓,姬姓,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当然还有其他几个来源,包括古代鲜卑、满族及其他多个少数民族的来源,多以封地居邑为氏。并且不同姓丘氏后人(姜姓丘氏、姬姓丘氏、姒姓丘氏)不合谱。满清入关以前,汉族丘氏一般都写成丘。但是到了雍正皇帝时,要求把丘姓一律改为邱姓。因为中国封建社会向来尊崇儒家,孔子名丘,所以是为了避这个讳,以表示对孔子的敬意。
到了民国初,那时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国家的呼声高涨,革命党人、热血青年都有一种破除封建思想的意识。于是出生于台湾的爱国青年丘逢甲,首先拿自己的名字开刀,倡议所有邱姓人写作丘姓。他自己以后就一直把自己名字写作丘逢甲。当时得到了全国各地邱氏后人的纷纷响应,尤其是在闽粤地区。丘逢甲是客家人,而丘成桐祖籍也是客家,由此联系到这位著名数学家作丘姓也不奇怪了。但是还是有很多邱姓人,已经习惯了写作邱,没改过来。
地址:越秀区中山四路长兴里3号
开放时间:周一、周三、周五上午8:15-11:30;下午14:00-17:00
公交:1102路 107路 108路 191路 243路 264路 517路 7路 833路
地铁:1号线(农讲所站A出口)

冠英书院
地 址:广州市越秀区流水井38号民居
公 交:205路 653路 746路 佛230路 佛276路等
地 铁:1号线(农讲所站D出口) 6号线(北京路站A出口)
与考亭书院一巷相隔的冠英书院又称为马家祠,这座书院里有两处牌匾,一为冠英别墅,一为冠英书塾。这与其他的书院一样,都是给为了应试的同族学子提供的住 宿兼读书的地方。同样,当年流水井里的读书声早已消逝,此处也变成无数人家蜗居的地方,唯有小院里一口长满青苔的小井为这里的居民年复一年提供着清澈的井水…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流水井38号民居
公交:205路 653路 746路 佛230路 佛276路等
地铁:1号线(农讲所站D出口) 6号线(北京路站A出口)

考亭书院
地 址:广州市越秀区流水井35号
公 交:102路 107路 108路 191路 243路 264路 517路 7路 833路
地 铁:1号线(公元前D出口) 6号线(北京路A出口)
追思祖德 勉励后学
考亭书院,又称“朱家祠”,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后人创办的,位于西湖路流水井35号。
朱熹晚年遭到朝廷贬徙,在福建建阳城西五里溪山考亭筑竹林精舍授徒。在他身后,其学说价值为统治者所认识,宋理宗曾御书“考亭书院”匾,挂在竹林精舍大门上。随着朱熹在儒学中的地位攀升,全国各地创建了许多以考54亭为名的书院。
南宋末,朱熹第六代孙大理寺平事朱文焕在与元军作战中死于清远,朱文焕的儿子落籍新宁(今台山),至清乾隆、嘉庆年间发展为大族,为追思祖德,勉励后学,朱家族人在广州城内离府学不远的流水井修筑考亭书院,朱家学子赴省或上京参加乡试、会试,可在此学习、住宿,中了举人、进士的,还可以受到考亭书院和紫阳书院(紫阳为朱熹别称)的奖赏,并参加在两院举行的祭祀仪式。这种传统一直维持到清末科举制度消亡。
考亭书院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原来是一座三进祠堂,与何家祠一样,南面为照壁,北面为三进祠堂,祠堂两侧为书舍,祠堂与书舍之间隔以青云巷。祠堂前座为仪门,中座为大堂,匾额高悬,金柱挂有楹联,后座供奉祖先牌位。考亭书院两旁的书屋更为别致,各分三进,高两层,下为厅而上为书房,有精美的满州窗,明亮通爽,在静穆的祠堂庭园环境中,的确是一个读书的好地方。可惜考亭书院祠堂在20世纪50年代被拆,盖起三层民居,庭园也有一半之地盖了平房,唯幸两旁书屋大体保持下来,一样住了许多人家,成了大杂院。
现在到考亭书院觅古,最能显示当年书院风采的就是书院的大门,是一座青砖砌筑的砖木结构门楼。大门东向,寓意紫气东来。楼高三层13米,书院门匾的“考亭书院”四字,据说是宋理宗笔迹。二楼窗上方有一小石匾,刻有“奎阁”二字,说明这门楼是作为书院中之奎楼。楼顶为镬耳山墙,绿琉璃瓦剪边。昔年在一大片的平房之中,这座高人一等的三层高楼上的一对镬耳该是何等的夺目啊!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流水井35号
公交:102路 107路 108路 191路 243路 264路 517路 7路 833路
地铁:1号线(公元前D出口) 6号线(北京路A出口)

见大书院
地 址:广州市越秀区小马站21号民居
公 交:102路 107路 108路 12路 182路 191路 215路 215长线 233路 243路 24路 264路 27路 42路 7路
地 铁:1号线(公元前D出口) 6号线(北京路A出口)
清代广州书院在数量上居全国之首。大小马站书院群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片区,在今北京路附近以流水井、大小马站为核心辐射四周约三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数百家书院集中分布,形成了一个全国罕见的书院群。书院群主要是官办书院与合族祠书院两类,又以合族祠书院居多,如庐江书院、考亭书院、冠英家塾等。这片古书院群是全市旧城区内唯一尚存的古书院群,2000年更被市政府划定为广州市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大小马站书院群现存尚可看到的书院只有6间,包括庐江书院、考亭书院、冠英书院,曾氏书院(叶剑英商议讨逆遗址)、濂溪书院(周家祠)、见大书院。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小马站21号民居
公交:102路 107路 108路 12路 182路 191路 215路 215长线 233路 243路 24路 264路 27路 42路 7路
地铁:1号线(公元前D出口) 6号线(北京路A出口)

广府学宫遗址
地 址:广州市越秀区文明路65号
公 交:01路 104路 106路 125路 12路 183路 215路 215长线 236路 35路 3路 42路 541路 91路 B8路
地 铁:6号线(北京路B出口)
宋代岭南第一儒林
在广州市城隍庙斜对面有一条连接中山路和文明路的街巷,名为府学西街。其名字中的“府学”就是指始建于宋代的广州府学宫,这一带一千多年来都是广州城的文化中心。所谓“府学”,就是指广州府学宫,即广州府官办的最高学府。
据记载,宋朝皇帝下令兴学,广州最早在西城番市(今光塔路一带)利用旧孔庙作学校,后经数次迁徙。
绍圣三年(1096 年),广州知府重视教育,认为教化所始莫先于学,人伦之序莫先于教,于是在广州大兴学校。因为原广州府学宫与尼寺为邻,遂将府学迁到城东南的番山附近的一片风水宝地。以后陆续扩建,增建了御书阁、亭斋泮池、观德亭等。
淳祐四年(1244 年),经略使方大琮在广府学宫建飞阁,旁边排列文、行、忠、信四斋,因孔子的《论语述而》有“子从四教:文、行、忠、信”。设此四斋有尊崇孔学之意。
经多次扩建,宋代广州府学已颇具规模,成为岭南第一儒林,尊孔崇儒基地。到了清代鼎盛时期,广州府学宫的范围包括今中山路、文德路、文明路至府学西街之间的一大片区域。如今的市第十三中学、孙中山文献馆、文德路小学、第一工人文化宫等都在其遗址上建成。
一、基本布局
现存于广州博物馆的广府学宫图碑上刻有学宫平面图。据史学家考证,广府学宫的平面布局与现存的番禺学宫基本相同,且规模更大。学宫以文明门与番山连成一条线,建筑物均坐北朝南。中轴线上的建筑物由南至北分别是学宫大门、二门,入门后有半月形的泮池,池上有石桥。过桥不远处是大成门(今市一宫大楼),穿过大成门再走一段路便是大成殿(约在今榕泉剧场),殿内供奉着孔子神位。这是学宫的主要建筑物,位于整个学宫的中心地带。大成殿后不远处是崇圣殿(今文德路小学一带),殿后不46远是番山,上有番山亭。
二、发展历史
宋代时,“府学”为广州官方最高学府,相当于今天的中学。当时已有科举制度,因此入府学必须经过童生试,即必须是秀才才能进入这里读书,教授内容为儒学。
南宋乾道三年,广东经略使龚茂良在此建御书阁。这是有文字记载的广州最早的官办图书馆。所谓“御书”,就是皇帝颁赐的官方出版书籍,显示朝廷注重文化教育,地方官授赐后必须建御书阁以珍藏,并供在学府学习的士子们借阅。
元代、明代,广府学宫几经兴废。明初,征南大将军廖永忠重修广府学宫,内辟射圃。万历二十八年,重建殿、庑、亭、阁及启圣、名宦等祠堂,收回府学以西被占地方建学舍廊及射箭场,开城墙为府学正门,定名为“文明门”。这也是文明路名字的由来。
清承明制,府学的功能与明代大体相同。每月初一、十五,凡新考取秀才的府学生员由府官率领到大成殿朝圣,至明伦堂拜谒学官老师,才正式成为生员。
到晚清废科举前后,这里的神圣地位逐渐消失。1905 年废科举后,热心教育的人士在广府学宫孝弟祠创办中学规制的教忠学堂。
民国成立后,教忠学堂改为教忠师范学校。出于城市建设的考虑,1919 年广州市政公所把府学东街辟建成15 米宽的马路,因为在文明门东边有一条文德里,扩路时就借用了文德里的名字,命名为文德路。
1929 年,市政府在广府学宫翰墨池原址上,兴建一座市立“国父纪念图书馆”,由广东建筑师林克明设计,1933 年建成,就是今天的中山图书馆孙中山文献馆。
日军侵占广州期间,该馆被占为日伪的“海陆军俱乐部”。此期间,学宫围墙已大半被破坏,宫内建筑亦瓦砾遍地。
抗战胜利后,民国广东省政府于1947 年1 月,在广府学宫南面部分设立广东省文献馆。新中国成立后,文献馆改作广州市第一工人文化宫。广府学宫原有建筑因年久失修成为危房被逐步拆除。
关于广州府学宫的印记就剩下“府学”这个名字,在府学西街扩建后,希望能够继续保留“府学”之名,将广州这一文脉的印记延续下去。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文明路65号
公交:01路 104路 106路 125路 12路 183路 215路 215长线 236路 35路 3路 42路 541路 91路 B8路
地铁:6号线(北京路B出口)

庐江书院
地 址:广州市越秀区流水井29号
开放时间:周一、周三、周五上午8:15-11:30;下午14:00-17:00
公 交:205路 653路 746路 佛230路 佛276路
地 铁:1号线(公元前J/D出口)
建筑之秀美 装饰之精细
庐江书院,又称“何家祠”,位于西湖路流水井29号,是目前广州保存最完好的书院之一。庐江书院占地面积1722平方米,建成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工程历时五年。其后于道光、光绪年间曾两度重修,仅光绪年间重修就耗费白银两万多两。建筑之秀美,装饰之精细,至今仍为人所称道。
书院门楼东向,门楼入口的石额有“何家祠道”四字,传达出书院与家祠合一的信息。门楼两层10米高,镬耳山墙、灰塑瓦脊、绿琉璃瓦剪边,古色古香。穿过门道,迎面是一个面积为140平方米的庭院。庭院南面为照壁,北面正对照壁是正祠。正祠三进,祠两侧是书舍。前座头门上有“庐江书院”石额。中墙上端有“必得其寿”彩塑。头门墀头嵌有砖雕,檐下为漆金木雕。硬山顶正脊为博古灰塑。中堂面积达104平方米,阔11.8米、深8米,堂前后接以卷棚顶抱廊,堂内有通花木雕挂落。书院的两进天井左右皆有廊庑,二进廊庑嵌有12方碑文,记载着南宋至清代广东何氏宗族世系及修建庐江书院的有关内容。
何家祠后堂是举行祭典的场所,是祠中最为高大的建筑,高、宽、深各12米,面阔、进深各三间,后壁供奉神龛。正祠两侧以青云巷隔开书舍,东面一排书舍9间,西面三排书舍25间,在照壁的西、南面还有书舍房间12间。书舍门上石额分别刻着各县、乡名称,诸如“新会房”、“恩平房”、“龙塘房”等。东侧书舍北端有座魁星楼,又称“登云楼”,楼高三层,墙壁上嵌有“文光射斗”、“青云”等石额。魁星楼楼顶本来是镬耳风火墙,正脊置琉璃鳌鱼宝珠,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据说必须是祖上有功名才有资格装置镬耳风火墙。可惜这风火墙已在10年前被拆去,换成平顶。
民国时期,庐江书院成为省内何姓族人子弟至省城求学寄宿的场所,渐渐又用作其他用途。新中国成立后,改为民居,如今拟用于科举展览馆。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流水井29号 周一、周三、周五上午8:15-11:30;下午14:00-17:00
公交:205路 653路 746路 佛230路 佛276路
地铁:1号线(公元前J/D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