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路千年古道遗址
地 址:广州市越秀区北京路
开放时间:全天候开放
公 交:10路 183路 190路 1路 219路 236路 3路 541路 544路 66石湖班车 66路 B8路
地 铁:1号线(公园前D出口)
中国第一条千年古道
一、北京路千年古道遗址概况
从唐宋到近代,北起越秀山,经省财政厅延至珠江边的北京路,是古代广州城的中轴线,这条中轴线延用了近千年。它是广州城建之始所在地,是广州的地理和商业中心。
2002 年夏,在北京路整修商业步行街开挖路面工程中,出土了大量砂岩石条与古城墙砖,遗址总面积420 平方米。经过两个多月的抢救性挖掘,发掘出了从唐至民国共11 层的路面(位于市儿童书店前面,属北段)和北宋至明清共5层拱北楼建筑基址(位于广州百货大厦前面,属南段)。在中国城市考古中,城市的核心地段发掘出如此层层叠压、延续千年的道路遗迹和门楼基址极为难得,引起了中外考古界的轰动。按照文物保护与利用的方针,越秀区政府决定结合北京路步行街整修工程,对南北两段的地下文物进行保护,并用玻璃钢罩覆盖其上向市民展示。2003 年1 月,经过整饬后的“古道遗址”正式对外开放,被誉为“中国第一条千年古道”。2008 年12 月,“千年古道遗址”被广州市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千年古道北段遗址位于北京路中段,长约44 米,宽约3.8 米,在距地表深3 米以上,层层叠压了11 层路面,由上而下分属民国、明清、宋元、南汉、唐代等5 个历史时期。
民国路面:距现地表深约0.5米,路面铺石。
明清路面:距现地表深约1米,路面铺黄砂岩石板,相当平整。
宋元路面:共4 层。最上面一层距现地表深约1.3 米,最下面一层距现地表深约2.3 米。其中两层铺砖,非常规整,一层卧砌砖面,一层“人”字形平铺砖面。在宋代路面的垫层中出土大量瓷片,经鉴定,产地涉及河北、浙江、江西、福建、广东等地,并有进口玻璃碗残片和宋代铜钱,证明当时的北京路已是海内外贸易货物的集散地。
南汉路面:共两层,每层厚约0.2 米,路面均用灰砖平铺。
唐代路面:共3 层,上面两层铺砖,下面一层铺碎石子,最上面一层距现地表深约2.7 米,最下面一层路面距现地表深约3 米。
在唐代路面以下,距地表深约3.5 米,为青灰色的淤泥层,含有南越国时期的瓦片。该层遗迹以下为灰褐色淤泥。表明现北京路的北段在唐以前为低洼的河涌地,其后不断填高,成为唐宋以来老城区的重要中轴线。
二、古代广州城市中轴
广州自古以来就是岭南中心城市,是国务院1982 年颁布的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考古发现证明,广州的历史可上溯到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
秦汉郡治,南越国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挥兵百越,将岭南纳入秦帝国版图,设立了南海郡、象郡和桂林郡。其中南海郡的郡治就在番禺。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 年),南海郡尉任嚣在此筑番禺城(俗称“任嚣城”,就在今北京路一带),作为南海郡的郡治,这是广州建城之始,距今(2014 年)已有2228 年了。番禺城之得名,据说是因为广州有番山和禺山两座山岗,番山,在今文德路中山图书馆旧址北面的“九思亭”一带。番山原来较高,南汉时扩大广州城区而被凿平,宋代在此山旁筑“九思亭”,后改称“番山亭”,今亭还在。禺山在今北京路以西,小马站以东,西湖路与越秀书院街之间,唐末(907 年)开拓城区时被凿平。公元前204 年,秦朝大将赵佗在岭南三郡的基础上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奠定了广州在岭南的中心城市地位。
三国州治,六朝衙署。三国吴黄武五年(226 年),吴王孙权因交州辖区过于辽阔,难以管理,于是将交州东部划出,另设广州,史称“交广分治”。广州之名取自原交州州治广信的“广”字,广州由此得名。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人民大量南迁至珠江流域,广州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在经济、文化方面取得迅速发展,已成为当时中国海外交通的重要门户。
隋唐都会,南汉王宫。隋开皇十年(公元590 年),在原番禺县的位置上改置南海县,仍属广州。唐代设“道”,今广东、广西同属岭南道,道治广州为中都督府,简称“广府”。五代十国时期,地方割据。公元917 年,唐清海军节度使刘龑称帝于岭南,史称南汉。刘龑以广州为都城,并扩建,号兴王府。所以,隋唐时期广州进入城市建设的重要阶段,城市范围扩大。
宋元路府,商会之都。到宋代,以“路”代“道”,将岭南划为广南东路、广南西路,今广东、广西之名由此得来。宋代是广州城建的重要时期,延续至明清的广州城墙基本格局是在北宋奠定的。在此之前,广州城墙久经战火破坏,防御能力差。北宋庆历四年至熙宁四年(1044-1071 年),广州城在唐代的基础上重修子城,在子城两边增筑东城、西城,合称广州三城,这种格局为元代所沿袭。后至元十六年(1279 年),设立广州录事司,统一负责广州城市管理,结束了广州建城不建制的局面,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功能,是广州城建史上的里程碑。
布政司署,岭南中枢。明代广州城大规模扩建。洪武十三年(1380 年),三城合一,并将城墙北扩至越秀山,在山上建镇海楼。嘉靖四十五年(1566 年),又建新城。明末,南明在广州建立邵武政权,但只有四十一天。清代在明城之南修东西翼城,如鸡之两翼,故名“鸡翼城”。西关和十三行一带成为繁华的闹市。在中山四路原儿童公园内相继发掘出明清广东承宣布政使司署、清代容丰仓、禺山书院等遗址,见证了这一时期广州城的扩大和发展。
两千多年的沧桑,经历13 个朝代,北京路处于广州城的中心地位始终没有变。北京路地处越秀山下,其北段省财政厅前一带,就是两千多年前南越王赵佗的皇城和南越王宫署所在地,广州城市中心两千余年一直没变,这不仅在国内外城市史中十分罕见,也创造了灿烂的岭南文化。
三、北京路名称之由来
广州自秦汉始建城起于今北京路一带,历代以此为基点,拓展经营,生生不息。北京路浓缩了两千多年来一脉相承的城市文化底蕴和特质。
北京路是广州城建之始所在地,全国有名的商业步行街,历史悠久,曾四度易名。旧时的北京路,是广州大南门(今北京路、大南路口)内外的一条南北走向的主干街道。北宋灭南汉后,拆南城墙,将南城墙推至江边,建“双阙”。1244 年,建双门楼,从此北京路中段被称作双门底,渐渐成为商业区。清代时,北京路之名由北至南依次为承宣直街、双门底、雄镇直街、永清街,以卖书坊、古董市、花市为著名。清雍正年间,现北京路与沿江路交汇的珠江边,是天字码头所在地,专为迎送官员而设,附近的接官亭正是当时迎接官员的地点。
中华民国九年(1920 年),广州拆城墙开路,将北京路改名为“永汉路”,取的是清朝已灭,把南街名“永清”变为“永汉”之意。时永汉路全长1252 米,宽16 米,完全按照现代马路的规格修造,由此奠定了北京路近代百年以来的繁荣。1936 年,曾任国民政府首任立法院长的胡汉民去世后,胡乃广州人,为纪念之,永汉路改为“汉民路”。1949 年10 月新中国成立后,恢复旧称永汉路。1966 年,永汉路更名为北京路,沿用至今。
四、现代商业和文化中心
改革开放之后,北京路汇集了广州大大小小的购物商场,成为最有名的购物街区。这里的购物商场有新大新公司、广州百货大厦、太白商场等大中型百货商场10 多座。今日游览北京路,逛街购物的同时,看到钢化玻璃下层层叠压的千年古道。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北京路 开放时间:全天候开放
公交:10路 183路 190路 1路 219路 236路 3路 541路 544路 66石湖班车 66路 B8路
地铁:1号线(公园前D出口)

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
地 址:西湖路63号光明广场商厦B1层
开放时间:周一至周五:14:00-18:00周六、周日及节假日:12:00-18:00
公 交:101路 104路 106路 10路 183路 190路 3路 541路
地 铁:1号线(公园前D出口) 6号线(北京路A出口)
电 话:020-83323818
西汉南越国时期的城市排汲水利工程
一、水闸结构
南越国水闸位于当时南越国都城番禺城的南城墙,珠江北岸,距地表约4米,其上叠压有东汉、晋、南朝和唐、宋等晚期的建筑遗迹。水闸自北向南可分为引水渠、闸室和出水渠三部分。现存长20.1米。
引水渠呈长方形,两侧斜坡至底,斜坡80度。残存渠长约11.1米、宽约9米、高约1.1米。其修建过程是:先挖走淤泥,修成渠道,采用大小不同、长短不一的小圆木横垒,打木桩加固,筑成渠壁。渠底部先打下木桩,加固南北向大木条,然后用四排大木条每隔2.05米横放置于南北大木条之上,四排大木条的东西端底部有预先打下的木桩,通过榫卯结构进行加固。闸室平面自北往南,向珠江呈“八”字敞开,南北长3.7米、入水口宽5.33米、吐水口宽4.95米、现存高1.65米。闸口中间有两根木桩凿出凹槽,用来插板闸水。出水渠呈长方形,残高3.65米、宽5.73米,修建方式、工艺、构造与引水渠相同。
除水闸遗址外,还出土了“万岁”瓦当及西汉云纹瓦当、板瓦、陶网坠等构件。还发现了东汉城墙墙基,以及东汉、南朝的水井、唐代房基、宋代房址和走道等遗址。
在水闸南侧的东汉城墙基础内出土一批木材,是用来修建城墙的基础。根据木材上的榫卯结构,推测这些木材原为水闸上层建筑的木构件。水闸废弃后,被拆修下来修筑城墙基础。
为什么这些木头经过2000多年不但没有腐烂,还如此完整呢?除以上说过的原因以外,还与这些木料的性质有关。经专家鉴定,这些木料是水松,属杉科植物,中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是古老的孑遗植物,水松材质轻软,纹理细,耐水湿,可作建筑、桥梁、家具等用材。大家见过端午节赛龙船吧,每年的端午节,珠三角的许多村居都有扒龙船的风俗,龙船平时是怎么保存的呢?扒龙船前将埋在河涌的龙船挖起,称之“起龙船”;扒完龙船,再将龙船沉到河涌下,称之为“藏龙船”。“藏龙船”要因应不同的材料选择不同的方式。用坤甸木制造的龙船,必须将龙船沉入河涌,用污泥将船体自然覆盖;而用杉木制作的龙船,只要泡在水里就可以。这样做的目的都是为了保护龙船免受曝晒而开裂。建水闸的木料历经两千余年而未腐烂,也许与“藏龙船”的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吧。
二、水闸功能
南越国水闸的功能与现时水闸功能基本相同,即具有防潮、泄洪、引水多重功能。当珠江潮水上涨时,放下闸板防止潮水倒灌入城;而洪水季节则打开水闸,将水排到城外;城中缺水时,提起闸板又可汲江水入城内。
三、遗址意义
南越国水闸遗址的出土对了解汉代南越国时期广州城区的防洪设施及当时城址的布局、结构以及南城墙的位置等提供了重要线索。该水闸在建材的选择、松软地基的处理、总体布局、泄流处理、闸室稳定处理等方面都与现代的建闸原理基本相符,反映了秦汉时期的水闸建造在总体上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
南越国水闸遗迹的面积约903平方米,是目前我国城市考古发现中时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处木结构水闸遗址。光明广场整个负一层都开辟为遗址博物馆。水闸四周用钢筋混凝土墙进行全封闭处理,再由700平方米的玻璃防护层进行恒温、恒湿保存,供人们参观。四周为文物展示长廊,通过图、文、三维动画等多种方式展示遗址的发掘过程和出土文物。由于水闸是全木质结构,对木材的保护尤为重要。因此采用了特制防腐剂,给水闸木料进行防腐、防虫处理。还在水闸周边打了两个抽水井,当地下水达到一定高度就会自动被抽走,防止水渗入到水闸中。
南越国水闸遗址于2006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归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代造船遗址、南越王宫署遗址和南越文王墓项目。2007年6月9日起公开展出,为全国第一个在公共商业区内受到保护并开放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达到较高水平。
地址:西湖路63号光明广场商厦B1层
开放时间:周一至周五:14:00-18:00周六、周日及节假日:12:00-18:00
公交:101路 104路 106路 10路 183路 190路 3路 541路
地铁:1号线(公园前D出口) 6号线(北京路A出口)
电话:020-83323818

拱北楼
地 址:广州市越秀区北京路广州百货大厦前面
开放时间:全天候开放
公 交:10路 183路 190路 1路 219路 236路 3路 541路 544路 66石湖班车 66路 B8路
地 铁:1号线(公园前D出口) 6号线(北京路A出口)
千年城楼基址
拱北楼遗址位于北京路广州百货大厦前面,于2002 年发掘出土。在长32 米、宽4.7 米的范围内,距地表深1.8 米以上共发现5层城楼的建筑基址,分属清代、明代、南汉——宋代3 个历史时期。
清代拱北楼基址:因受后代修路破坏,仅剩下基础垫土层和为加固基础打的密密麻麻的木桩孔。
明代拱北楼基址:距现地表深约0.8 米。仅揭开西边门洞的铺石地面,还有一块较完整的抱鼓石。
南汉—宋代的城楼基址:有3 层,表明有过三次修造。门楼的南北跨度由第一次9 米扩至第二次的12 米,第三次又扩至22 米,规模不断扩大。最上面一层距现地表深约0.9 米,最下面一层距现地表深约1.5米。目前发现的南汉时期基址出土有浮雕龙纹青石构件、青石门槛及两侧的砖铺路面、白云石的门枕石等遗迹。
距地表深约1.8 米已到生土,说明北京路在广州百货大厦前面原是地势较高的山岗地,南汉时才削平。延续千年的城楼一直坐落在这里,成为广州古城地标性建筑。
一、拱北楼历史
拱北楼建于唐天祐3 年(公元906 年),取名“象阙”。唐代广州城是清海军节度使的驻地,城朝南的正门称为清海军楼。当时广州城区很狭小,后来的中山四、五路交界处稍南一点就是南城墙,而大南路口原是广州旧城的大南门。据明人黄佐撰的《广东通志》所载:“唐天祐末,清海军节度使刘隐以南城尚隘,凿平禺山以益之。”刘隐在旧城前叠石建城楼其上,取名“象阙”,楼匾大书“清海军节度使府”,俗称清海军楼。后来刘隐之子刘龚继位,挖西湖作御花园,将湖石垒至楼下改建成双阙,乃是“双门底”前身。
北宋元符年间(1098—1100 年),广南东路经略柯述将双阙改建为城门。南宋淳祐四年(1244 年)经略方大琮将城门扩建,砌石覆砖,城楼面阔七开间,城门开有东西两上门洞。古代社会的建筑有严格的礼制。皇上出入的王城是三个门洞,县城是一个门洞,开两个门洞表明了州府之城的身份。城楼七间,也是遵从礼制的。城楼前还建有颁春、宜诏两个亭子,规模雄壮。诗人刘克庄时任广东提举转运副使兼市舶使,他在双门建成时写有《广州重建清海军楼双门记》一文,记述重建双门底之盛况空前,“观者数万,皆曰‘轮奂美哉’”。宋代在此城门上悬有“清海军”匾,直到元代,才改挂了“广东道”的匾额。那时,这处城门就称为“双门”。高高的城墙下,商店排列成行,被称为“双门底”。
作为守卫城市的大门,拱北楼屡遭毁建。元兵攻打广州城时,被夷为平地,后来又重建。元延祐三年(1316 年),广东道宣慰使主持铸造了报时的铜壶刻漏,置于拱北楼的东偏上。那时,在楼下悬牌通报时辰,晚上则击柝报更,广州全城皆以此作标准时间,俨然如现代之大钟楼。所以此楼也被称作准楼、更楼。
明洪武七年(1374 年)双门底清海军楼重建,复称拱北楼。清康熙十五年(1676 年),巡抚李士桢重修此楼,亲书“拱北楼”匾悬于楼上。那时,拱北楼雄伟高耸,巍然屹立于城南,可以把羊城景物尽收眼底。清人张琳的诗云:
危楼高倚碧云间,八面窗开眼界宽。
千里山川放望外,半天星斗落檐端。
架排木板藏书在,漏滴铜壶咽水寒。
双阙尚存南双迹,药洲回首万家攒。
明清以来,双门北段大街称“双门底上街”,南段则称“双门底下街”,双门底不断易名成了后来的北京路,现在有些北京路的老人还用此街名。在古代双门底已经是广州繁华的商业区与文化区,楼馆、书坊、文具和古董店林立,故骚客诗人,文坛学子多驻足。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侵略军兵临珠江之上,在断断续续的炮击中,北京路上的很多商铺受到破坏,炮火击中了拱北楼,燃起熊熊大火,拱北楼受到严重损毁。咸丰十一年(1861 年),拱北楼修复,同治三年(1864 年)再重修,在拱北楼的南面,竖起一座“雄镇南邦”牌坊。1918 年拆城墙筑马路时,拱北楼最终还是被拆掉了。
二、拱北楼文物
铜壶滴漏,我国现存最大和最完整的古代计时器,元延祐三年(1316 年)由广州人冼运行、杜子盛铸造,为广州城重要文物之一,是古广州城的镇城之宝。近七百年来,该铜漏保存较好,流转有绪,曾与拱北楼一道,成为广州城的一处胜景。
古人采用原始方法测定时间,常见的有四种:光钟、火钟、沙钟、水钟。水钟,也叫铜壶滴漏,或者“刻漏”、“漏壶”等等,就是眼前看到的这个模型。
铜壶滴漏通高2.64 米,有大小不等的4个铜壶分层摆放,分别是日壶、月壶、星壶、受水壶。日壶壶壁铸有圆形太阳图,月壶壶壁铸有月形图,星壶壶壁铸有北斗七星图,受水壶壶壁铸有八卦图。使用时四壶自上而下依次安放,最上为日壶,最下为受水壶。在日、月、星壶的底部各有一个出水的龙头。受水壶壶盖正中立一铜表尺,上有时辰刻度,自下而上为子、丑、寅等12 时辰,一昼夜间,水滴尽而铜尺升至最高。
《广州府志》载:“昼漏卯时初一刻(即5 时15 分)上水,夜漏酉时一刻(即17 时15 分)上水,水加一刻,水与壶平,而昼夜箭刻尽。”《番禺县续志》亦载:“元延祐铜壶置楼上,司壶吏视漏箭时刻,悬牌楼前, 以示授时之义。”“省城拱北楼有元延祐铜壶漏,司壶吏合香屑为炷,视漏箭时刻墨画分寸,名曰‘时辰香’,以售于人。”
清咸丰七年(1857 年)英法联军侵略广州,拱北楼失火,漏壶失落。咸丰十年(1860 年),两广总督劳崇光悬赏购得,但“夜天壶”已略有损坏,其盖与“日天壶”、“平水壶”两盖均补铸,“夜天壶”盖上铸有“大清咸丰十年冬月吉日,两广总督劳崇光重修”字样。重修后漏壶置于抚署退思轩。同治三年(1864年),拱北楼重建完成,复置拱北楼原处。民国初,拱北楼拆除后,铜壶曾转藏于当时的广州市立博物馆。1918 年,广州拆城筑马路时,又移置于越秀山镇海楼上。1959 年,原件调给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广州博物馆陈列的是复制件。
铜壶滴漏从制成之日一直被使用到1900 年前后,清人笔记记载其“百年不爽”。这比建于十九世纪中叶英国伦敦的大本钟(Big Ben Bell)早了五百多年。而今,看到北京路上这地标式的四个流着水的铜壶,还能依稀感受到当年那传奇性的“百年不爽”。
抱鼓石。在北京路的挖掘现场出土了迄今所见到的广州最厚重的大型抱鼓石。拱北楼抱鼓石是拱北楼前构件,石灰岩打制,厚60 厘米、直径70厘米、长1 米多。抱鼓石底座连着门槛槽和门臼直径有20 厘米,可知门楼的木板门是相当厚重的。在抱鼓石前面发现一块呈长型的1 米长青石门槛。与此同时,又挖掘出浮雕龙纹的青石灰岩石构件,经专家考证,也是拱北楼的建筑构件。从这些出土的构件,可以想见当年拱北楼的雄姿。
红砂岩石狮子。拱北楼遗物还有现在分列于镇海楼前的两只红砂岩石狮子,原来就是拱北楼前之物,拆城建马路时随铜壶移至镇海楼,仍然担负着看守城楼和铜壶的任务。现在看守的,除了铜壶的复制品,还有广州城内考古出土的诸多文物。这两只狮子形象简拙,加上红纱岩易于风化,更显古朴之风。
拱北楼遗址现今覆以钢化玻璃,出土的抱鼓石立于故址边上。市民在逛街购物的同时,可以穿越千年历史,感受唐宋以来的金戈铁马、物换星移。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北京路广州百货大厦前面 开放时间:全天候开放
公交:10路 183路 190路 1路 219路 236路 3路 541路 544路 66石湖班车 66路 B8路
地铁:1号线(公园前D出口) 6号线(北京路A出口)

南越国宫署遗址
地 址:广州市越秀区北京路374号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30-16:30,逢周一闭馆
公 交:10路 183路 190路 1路 219路 236路 3路 541路 544路 66石湖班车 66路 B8路等
地 铁:1号线(农讲所D/A出口,公园前F/D出口)
电 话:020-83896543
记载广州两千多年发展的无字史书
南越国宫署遗址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中山四路。1995年至今,该遗址内发掘内不仅有南越宫苑,还有从秦、汉、晋、南朝、隋、唐、南汉、宋、元、明、清到民国共12朝的遗迹遗物。这些遗迹层层相叠,构成了一部记载广州两千多年发展的无字史书,证实这一带两千年来一直是岭南的政治中枢。
一、南越国简史
南越国,又称为南越或南粤,是约公元前204 年至前111 年存在于岭南地区的一个国家,国都位于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全盛时南越国疆域包括今天中国广东、广西的大部分地区,福建的一小部分地区,海南,香港,澳门和越南北部、中部的大部分地区。
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开始着手平定岭南地区的百越之地。前218 年,秦始皇任命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领50 万大军平定岭南,屠睢因为滥杀无辜,引起当地越人的顽强反抗,被杀死。秦始皇重新任命任嚣为主将,经过四年努力,终于在前214 年完成平定岭南的大业。秦始皇接着在岭南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任嚣被委任为南海郡尉。南海郡下设博罗、龙川、番禺、揭阳四县,赵佗被委任为龙川县令。首任郡尉任嚣以番禺为郡治,主持修筑番禺城,史称“任嚣城”,为广州建城之始。城池规模较小,范围为现今仓边路以西的儿童公园、广州市文化局、广东省财政厅一带。当时珠江海水咸潮可涌至番禺城下,任嚣依山傍水筑城,目的是防御外敌入侵。
公元前209 年,中原爆发陈胜吴广起义,接着刘邦和项羽楚汉相争,中原陷入了一片混乱状态。公元前208 年,南海郡尉任嚣病重,他临死前把时任龙川县令的赵佗召来,向他阐述了依靠南海郡傍山靠海、有险可据的有利地形来建立国家,以抵抗中原各起义军队的侵犯;并当即向赵佗颁布任命文书,让赵佗代行南海郡尉的职务。不久,任嚣病亡,赵佗向南岭各关口的军队传达了据险防守的指令,防止中原的起义军队进犯,并借机杀了秦朝安置在南海郡的官吏们,换上自己的亲信。公元前206 年,秦朝灭亡。公元前204 年,赵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在岭南地区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
公元前196 年,赵佗向西汉皇帝刘邦称臣,南越国成为西汉的一个“诸侯王国”。公元前183 年,南越国与西汉交恶,赵佗开始称帝,其后,闽越、夜郎、同师等国皆臣属于南越国,南越国的势力影响范围扩张至顶峰。公元前179 年,南越国与西汉修好,赵佗再次向西汉皇帝汉文帝称臣。公元前113 年,南越国第四代君主赵兴因向西汉请求“内属”,而和丞相吕嘉发生争议。吕嘉杀死赵兴,立其兄赵建德为新君主,并与西汉对峙。公元前112 年,汉武帝出兵10 万发动对南越国的战争,并在公元前111 年灭南越国。南越国共存在93 年,历经五代君主。
二、南越国宫署遗址
南越国宫署遗址面积共15 万平方米,东起仓边路,西至广大路,南起中山路,北至越华路,被专家们称为东方的庞贝古城。而宫署的核心区域为4.8 万平方米,东起忠佑大街,西至北京路,南起中山路,北至广州大厦门前,这范围已被市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区。遗址中出土大批“万岁”瓦当、印花铺地砖、绳纹板瓦、筒瓦、八棱栏杆石柱等陶、石质建筑构件,以及铁斧、铁凿、错金铁剑、铜镞、鎏金半两铜钱等遗物。
(一)“万岁”瓦当。
南越国宫署遗址发现的“万岁”瓦当在宫殿檐口有遮朽功能,以夹砂灰陶制作,质地坚硬,当面无界格,文字外绕两道弦纹,窄边轮,边缘比当面文字略高,当径17.6-15.5、厚1.2-0.6 厘米。“万岁”瓦当表面或残留有朱砂痕迹,或施较薄的青釉。南越国史的文献资料没有记录都城的建造时间,却有西汉灭南越国的确切时间,因此可用废弃时的建筑材料来判断南越国宫殿建筑的时代。《史记》有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 年)火烧南越国番禺都城,南越国都城变为废墟的记载。考古实物与文字记载二者在此互为证明。
(二)中国第一大砖。
铺地砖是建筑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材料。最早烧制砖瓦出现于西周中晚期,春秋战国时期在大型建筑中以薄砖铺地。秦汉时期,砖瓦烧制工艺、生产规模、品种、装饰花纹均取得了显著成就,人们逐渐以“秦砖汉瓦”来称赞这一时期建筑的辉煌。南越国宫署遗址的地层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南越国时被废弃的建筑材料,残砖断瓦印证了两千年的时代岁月,尤其是出土的大方砖引起了人们的惊叹。这些大方砖基本完整,灰白色,体型大而且厚重,砖正面戳有等距离的圆孔。经过测量,砖的边长接近95 厘米,厚约16 厘米,重达150 公斤。铺地大方砖特点有二:一个是大砖正面布满了圆孔。砖孔口大底小,呈锥形,大孔径3-4.6 厘米,小圆孔径1.1-1.7 厘米,从正面可以穿透至砖的背面。砖面圆孔以对角线等距离分布,最长距离达10 个孔,最少2 个孔;若圆孔呈水平排列,则对应等距离错位有5 个孔。砖四周侧面均戳有锥形孔5 个,孔径与正面相近,因距离长的原因,锥形底孔无法穿透到砖的侧面。砖面的圆孔在铺地时以圆锥大孔朝下,小孔面朝上。比圆孔大砖尺幅要小的菱纹地砖背面也发现戳有等距离的小圆孔,却仅穿透砖体的一半,还有宫格纹长方砖也有正面戳圆孔的现象。这些孔的作用和大砖的制作和烧造工艺有关。铺地大方砖第二个特点是尺幅大、体量重。南越国铺地长方形砖长71 厘米、宽46 厘米、厚10 厘米,比例尺寸接近4:2:1,砖的规格和模式整体都接近或超过秦汉中原地区一倍。南越国宫署遗址的大方砖边长最长为96 厘米,厚度16厘米,如果按照汉尺23.33 厘米计算,长约合4.2 尺,厚约0.7 尺,尺幅超过众多宫殿建筑的铺地砖,可称秦汉考古发现的第一大砖。砖的重量取决于砖的体积和密度,第一大砖重达150 公斤。这样特大型厚重的印花铺地砖,在国内发现的秦汉遗址中,尚属首见,可见南越国宫殿规模宏伟之一斑。
(三)石刻。
在南越国宫署遗址池壁的南坡和西坡呈冰裂纹铺砌的石板上均发现刻有文字。其中南坡近西头的一块石板上有一秦隶“蕃”字,长25 厘米、宽19厘米。蕃即番禺的简称,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的铜器有9 件鼎、刻有“蕃禺”或“蕃”字可证。蕃禺是秦置南海郡的属县,为南海郡治,又是南越国的都城。此“蕃”字刻石应为南越国的蕃禺工官(或为当时主持营造工程的将作大匠)所刻的标记。此外,遗址南坡的西头还发现“睆”、“阅”等字,西坡有“北诸郎”5 字竖行,同属秦隶。这是岭南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石刻文字。另外,在板瓦中发现有“公”、“官”字印戳,还有“万岁”瓦当,在一块印花砖中,有“左官帑縥”戳印陶文。
(四)木简。
在遗址里发现了大量木简。2004 年11 月~2005 年1 月,在遗址的一口井内清理出100 多枚南越国木简。木简均为木质,其中完整的木简全长25厘米、宽1.7-2.4 厘米、厚0.1-0.2 厘米。简上文字均为墨书,字数不等。经初步考证,这批木简是南越国王宫的纪实文书,反映了南越国宫廷生活中的各种制度,如宫室管理、职官制度、法律条文等,具有极高的文物和文献价值。
三、曲流石渠遗址
1997 年,在原市文化局大院,外商计划兴建5l 层信德文化广场。在地下3~5 米处发现宫署御花苑的全石构曲流石渠,长180 多米,已发掘4000 平方米,是一处人工园林水景。石渠迂回曲折,由西向东,渠底密铺黑色卵石。东部有弯月形石池,池底发现几百个龟鳖残骸,说明这是养龟鳖的水池,可能是赵佗喜食龟鳖,寓意长寿百岁。西部有石板平桥和步石,外连曲廊。弯曲石渠当中有两个用以限水和阻水的渠陂,以形成碧波和粼粼水景。在石渠中发现有果核和树叶,可见御苑当时有种植水果和花卉。石渠连接大型蓄水池引水,水渠由东北而南,再曲折向西,并有木质暗槽出口排水入珠江,保持水流长年不断。在御花苑遗址共有7 个时代的重叠文化层,发现秦、南越国、东汉、晋、南朝、唐、宋时期的遗迹遗物。
在遗址现场建一条1.8 米走廊供静态俯看欣赏。其上建一座不超过18 米高的保护性上盖建筑,顶层露天平台与底层遗址相对应,以现代手法复原2200 多年前御花苑面貌。溪流、小桥、芳草、碧树一一展现,供观众动态穿行游览。池壁石板上的“蕃”等文字,是岭南地区年代最早的石刻。
中国古代都是木架构建筑,或砖木结构建筑,而这里类似罗马古城的石构建筑,在中国秦汉时期的遗址中是独一无二的。而曲渠湾流,隔景借景,小巧玲珑,把大自然山水缩微于庭院之间,是典型的东方园林特色;完全不同于西方园林的几何方块对称排列、一览无遗的人造园林风格。这种类似罗马的石构建筑技术,又结合东方的造园风格,是南越国宫署御苑突出的特色。
南越国宫署遗址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保存较为完整的秦汉宫苑实例,是中国三大园林流派之一岭南园林的源头。它体现了秦汉时期造园的基本要素和我国古典园林“园必隔、水必曲”的造园精髓,为我们研究两千年前的造园思想、园林设计、造园技术等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
四、南汉国宫殿遗址
唐朝灭亡以后,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17 年,原唐清海军节度使刘龑在广州称帝,是历史上第二个在广州建都的政权,国号为汉,史称南汉。南汉国建立后,刘龑仿效唐朝建立百官机构和礼仪制度,采取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注重地方经济建设,强盛时拥有今广东、广西、海南和湖南南部等地。南汉历三世五主,至宋开宝四年(公元971 年)为宋所灭,共55 年。
南汉政权虽然短暂,但对宫殿的大规模修缮建设就达三四次之多,对广州城市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刘龑大举兴建宫殿和池苑,“悉聚南海珍宝,以为玉堂珠殿”,说明南汉王宫气势恢宏,殿宇装饰丰富多彩、豪华富丽。在今省财政厅、原儿童公园、中山路一带,曾兴建秀华宫、景福宫等十余座宫殿。此外,南汉皇帝在城外还建有离宫别馆和池苑。
近年来,在广州市中心进行的考古发掘工作,陆续揭开了南汉王宫的遗迹,证实了其核心区就在今天北京路一带。其中在南越王宫博物馆内,已先后发现了三处南汉国宫殿遗迹,按顺序编号为一号、二号和三号宫殿。考古发现的宫殿遗迹分布密集,规模宏大,砌筑讲究,从中可领略昔日南汉王宫的雄伟壮观。考古发掘发现南汉王宫遗址有东西三列、南北四排共11 个磉墩(宫殿的柱基),每个磉墩边长近3 米。据此可确定宫殿的进深为三间。发掘现场的殿基南面是殿前广场,其东侧有一宽6.1 米的登殿台阶。北面为庭院,地面铺花纹砖,庭院东南有一台阶踏步通向东回廊。东回廊宽14 米,进深三间,廊内地面和柱础石保存较为完好,殿基东侧南面有门与东廊相通。专家分析,这座宫殿在当年一定是规模宏大,雄伟壮观。东回廊地面是两种不同的地台砖,上层砖呈长方形,规格为20 厘米~30 厘米,底下一层呈正方形,每个边长40 厘米。专家分析,上下不同规格的地台砖,说明南汉王朝统治的55 年期间,回廊地面也经过了几次修整。
挖掘出来的南汉王宫宏伟华丽显“大唐遗风”。观察挖掘出来的陶瓷碗、杯,在碗杯的底部,写有“掌要局”、“官”的字迹。“掌要局”很可能就是类似今天掌握机要秘密的部门。据史料记载,南汉王朝曾在都城建造大批宏伟华丽的宫殿。专家推断:“目前发现的这座宫殿,从地理位置、建筑规模和气势来看,很可能是南汉皇帝朝政的大殿之一”。
此外,已发掘的遗址北面庭院地砖“蝶恋花——蝴蝶牡丹”,每个边长36厘米,表面的菱形方格内饰四只飞舞的蝴蝶,边角饰折枝牡丹,寓意吉祥华贵,做工精美,反映了当时高超的工艺水平和独特的审美情趣。这两种图案装饰的运用,体现出当时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荣华富贵的追求。
在二进的室内地面,还东西排列着4 个大小一致的莲花瓣无底缸大坑,每个大坑底部直径约0.8 米,高度近0.8 米。坑的周边是无底的陶瓷缸,底部铺砖,缸的顶部外墙为莲花瓣花纹。经论证,无底陶瓷缸为南海所产。这些莲花瓣无底缸具体有什么用途,仍是未解的谜团。
五、水井遗址
南越国宫署遗址内历朝文化遗存层层叠压,是秦汉郡治、六朝衙署、隋唐都会、宋元督府、明清布政司署的所在地。自1995 年以来在此共发现500 多口水井,年代从2000 多年前的秦汉时期一直延续到近现代,有土井、砖井、瓦井、木井、篾圈井和陶圈井,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建筑文化特色,特别有趣的是那八卦砖井,八行竖砖间砌横砖,成八卦之状,可见古人已懂得这种刚性力学结构之原理,其筑井技术水平确实很高。其数量之大、种类之多,在国内的大遗址里极为罕见,可以说是广州古代水井的天然博物馆。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北京路374号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30-16:30,逢周一闭馆
公交:10路 183路 190路 1路 219路 236路 3路 541路 544路 66石湖班车 66路 B8路等
地铁:1号线(农讲所D/A出口,公园前F/D出口)
电话:020-83896543

大佛古寺
地 址:广州市越秀区惠新中街21号
开放时间:8:00-18:00
公 交:101路104路106路10路183路190路3路541路66路B8 14路
地 铁:1号线(公园前D/J出口)
电 话:020-83335678
隐于闹市中的千年古刹
在与北京路紧邻的惠福东路上,有一座隐于闹市中的千年古刹,这就是清初广府“五大丛林”之一的大佛寺。大佛古寺始建于南汉,至今已有千年,在清朝顺治至乾隆年间达到顶盛,是岭南佛教名刹。
一、古刹由来
大佛寺始建于南汉。唐末南海王刘隐去世后,其同父异母之弟刘岩(又名刘陟)在岭南地区建立政权,定都番禺(即今广州),改年号为“乾亨”,立国号为“汉”,史称南汉,刘岩即南汉高祖。
这位南汉君主好用术数,凡有大事,即问卦占卜,他根据《周易》里“飞龙在天”一句,生造一“龑”字,上龙下天,定音为“岩”,改名为“刘龑”。
刘龑在位时,因醉心于兴建宫殿,广州城获得一次前所未有的扩张与发展。唐末旧城地盘被改建为“兴王府”,广州城往东、西、南三面扩展,王府外城区内还修建许多宫苑。刘龑信佛,在城区东南西北四角,为应天上二十八宿之数,各建七座佛寺,合称“南汉二十八寺”。
大佛寺前身,正是二十八寺之新藏寺。刘龑开凿西湖,长500丈,地连南宫,建洲于湖中,称“药洲”,湖中有怪石九座,称“九曜石”,沿湖建有亭楼馆榭。新藏寺前临西湖,位于城区西南角。
二十八寺在宋代日渐荒废。元代在大佛寺处再建殿宇,名为“福田庵”。明代,扩建并易名龙藏寺,龙藏街由此得名。到了明末,佛教渐趋式微,龙藏寺香火不旺,缺乏资金修茸殿宇,被官府接收,改为巡抚御史公署。
二、清初广府“五大丛林”
清顺治六年(1649年),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受命南征,直逼百粤,史称“两王入粤”。尚、耿两人率兵与南明守军苦战了10个月,至顺治七年(1650年)十一月初二方攻陷广州城,屠城七日,公署毁于兵焚。
清兵平定广州全境后,顺治十六年(1659年)耿继茂因骄纵奢侈被朝廷派镇福建,尚可喜称藩王,在广东独霸一方。据说尚可喜晚年,往往预感到“不祥之兆”,对屠城之事良心发现,谋士金澄献“逃禅避祸”之策,以偿还屠城罪业。尚可喜遂生建造佛寺之念,以表“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心。顺治十八年(1661年),适逢清廷封安南(今越南)王莫敬耀为归化将军,将军偕同其子莫元清都统使上京朝觐,道经广州。尚可喜在拱北楼置酒宴招待安南王父子,席间请僧人恳求资助木材建寺。得安南王捐赠大批粗两米、高十多米的优质楠木。清康熙二年(1663年)木材运至广州,即在龙藏寺废墟上动工,重建佛寺。清人余维垣曾在《岭南咏古诗集》里讽平南王捐王俸建佛寺一事:“南疆定后念慈悲,梵宇居然一木支。十地布金奚吝啬,痴心万里祝皇鳌”。大佛寺落成后,尚可喜听从当时德高望重的真修和尚教诲,决意皈依三宝,护持佛法,广招沙门,盛开法会,大佛寺由此呈现兴旺景象。
尽管明末战事对广州破坏不小,平南王尚可喜占据广州后对佛教持支持态度,捐资兴建大佛寺和光孝寺,在海幢寺创建天王殿、铸造幽冥钟,宽松的宗教环境吸引各地佛教高僧从各地前来,华林寺和海幢寺,亦于平南王在位期间,迅速崛起。于是以广州为据点,聚集越来越多僧人。雍正年间,在寺内增建宜谕亭,是钦差大臣或地方官长宣讲皇帝谕旨之场所。此时大佛寺的范围,为有史以来最鼎盛时期:东起永汉路(今北京路),西枕龙藏街,南连惠福东,北接西湖路,住僧倍增,佛事兴旺。大佛寺与光孝寺、华林寺、海幢寺、长寿寺(在长寿路,已废)四寺齐名,合称清初广府“五大丛林”,即僧众聚居的地方。
大佛寺地处拱北楼之南,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头门、钟楼、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卢殿,两侧建廊庑、方丈室、香积厨、斋堂。布局制式及诸天佛像,悉仿京师官庙。尚可喜在寺建成时立了块《鼎建大佛寺记》大石碑,此碑现仍立于大殿右侧。后来,又让谋士金澄为山门撰楹联:“大道有岸,佛法无边。”以“大佛”二字作鹤顶,言简意赅,至今仍用作大佛寺门联,大佛寺由此得名。大佛寺还有一名联:“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上下联颠倒成句,饶有风趣。
三、近代轶事
清末,中国政局陷入混乱,大佛寺也深陷其中,多次被用做他途,折射出了时局的动荡和时代的变迁。
(一)林则徐:设立禁烟总局
林则徐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以钦差大臣身份,到广州查禁鸦片。抵达后为掌握实况,先化装为平民,扮演各种身份。经过三日微服探访,林则徐取城区中心的大佛寺,设立“收缴烟土烟枪总局”,指挥禁烟。查办过程中,对烟商烟贩实行严惩,劝告烟民戒烟。林则徐在《晓谕粤省士商民人等速戒鸦片告示》中明言:“若能迅速戒烟,主动交出所藏烟灯、烟枪、烟土、烟膏者,不究来历,不问姓名,赦免无罪。”告示发出后,许多人决心戒烟,纷纷交出烟具。有一些烟瘾大、时间长的老烟民无法戒除,没烟吸则浑身无力。林则徐体谅戒烟困难,命人研究配制一种戒烟糖,发给前来缴交烟具的人,每人发给一包戒烟糖,并亲自到大佛寺门口派发。此举社会反响甚大,更多烟民受此激励,纷纷主动戒烟。
(二)孙中山:嘉许佛教阅经社
广州地方政府趁太平天国起义之机,占用大佛寺西边大半僧舍,设立善后局。寺僧逐渐失去寺务管理权,一度仅剩3人。
民国十年(1921年),鉴于“世风日下,物欲横流,功利之说甚盛,道德之基益摇”,六榕、海幢、大佛、光孝等寺住持与陈隶简、梁季宽、汤瑛等联合30多人,发起成立广州佛教阅经社,目的是借此弘扬佛教之名,净化世道人心。阅经社址设在大佛寺内。得到孙中山嘉许,并亲笔书赠“阐扬三密”牌匾。如今一模一样的四字匾就悬挂在大佛寺大雄宝殿正面檐下。当时的广州市长孙科根据公安部门查议的意见,批示同意创立“广州佛教阅经社”。批文呈报省长陈炯明后,省政府发出布告,禁止各部军队驻扎大佛寺,以免影响正常的宗教活动。
(三)孙科:拍卖大佛寺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国库空虚,大佛寺的太平没有持续多久。成立阅经社次年,即民国十一年(1922年),因经济困难,当局以筹集北伐军饷和市政建设为名,决定拍卖广州的庙产。二月,经市长孙科批准,财政厅与省公路处共同拟定,将大佛寺房产地产全部标价拍卖。计划完全落实的话,这一规模最大的丛林将从此在广州地籍上一笔勾销。寺僧闻讯,惊惶失措。大佛寺住持敬胜和尚率领僧众30多人,联合阅经社方面名人,到省府请愿。省长陈炯明到实地视察,得悉大佛寺为龙藏寺遗址,三尊大铜佛像有历史和艺术价值,应当保留,遂取消拍卖全寺地产之意,允许保留部分殿宇,继续佛事。已被拍卖的大佛寺房产,包括从大雄宝殿到今天惠福东路边大片地方,面积9000平方米,被兴业公司吴东启等商人投得。后来寺僧作艰苦努力,募集资金,陆续赎回包括大雄宝殿等8000平方米建筑物,方得保留原有丛林的部分格局。
(四)周恩来:举办政治训练班
大佛寺虽处在风雨飘摇中,数历险情,其自身却是庇护所。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国共产党在广东革命队伍迅速发展,引起国民党的防范和排挤。1926年“中山舰事件”后,受军事委员会政治训练部委托,周恩来利用大佛寺大殿后东西二廊的佛殿式平房,集中第一军等部队中被排挤出来的各级党代表,开办高级政治训练班。
从5月22日至7月底,培训班开办两个多月,学员50多名,按军事编制成几个队,实行军事化管理。学员结业后被派到第四军、第二军和第六军任职,参加北伐。
四、古寺重兴
新中国建立之初,大佛寺仍有十来个僧人,为生产自救,以库房、斋堂为工场制作纸伞、纸盒以维持生计。直至“文化大革命”开始,这10多个自食其力的僧人被逐出山门,佛像被肢解、殿堂被占用。
1986年冬,广州市委、市政府批准恢复开放大佛寺,还寺于僧。至1991年春,占用单位将颓垣断壁的大雄宝殿,移交广州市佛教协会管理。此后又得善助重修大殿,重建山门,重铸大佛。大佛寺内办起广东第一座佛教图书馆,藏书中包括主持耀智法师在新加坡讲经说法获回赠的500 多箱佛教典籍。寺内举办佛学讲坛,听众有数百之多。
特别要提的是,大佛寺创下两项岭南之最的纪录。一是寺内大雄宝殿,砖木结构歇山顶,面阔36.32米、进深25.36米,殿高18米,其建筑面积为955平方米,居岭南众刹首位,比岭南首刹光孝寺的大雄宝殿(建筑面积879平方米)还要大。由于今寺宇场地不广,只有2000多平方米,入门见殿,难以远瞻殿宇,故不觉其高大雄壮,但步入殿内,仍可感受到其雄浑气势。二是大殿供奉的三尊黄铜精铸大佛,各高6 米、重10 吨,清代铸成时为岭南大佛之冠,寺也因此取名大佛寺。三尊佛像中,正中为释迦牟尼佛,左、右是阿弥陀佛和弥勒佛,三者以不同手势作说法印、接引和禅定印,分别代表现在、过去和未来。佛像仪态慈祥,而且铸造工艺精美。各像均分为头盖、面部至肩、上身至腰、盘膝坐之下身和莲花座5 段铸造,然后焊接而成。这是广东省内现存最大的古代黄铜铸像。与三尊佛像同时铸造的还有高4 米、重5 吨的一尊观音像。
民国时经费紧张,军阀对大佛寺地产财产虎视眈眈,曾因筹军饷拍卖大佛寺,奇怪的是,大佛寺几经转手,四尊大佛仍幸存下来。寺僧透露,原来当时佛像经300多年的香火熏染,已变得漆黑,自清末到民国,一直没有人知道它们是铜铸的、铁铸的、泥塑的还是木雕的,得以避过被掠夺瓜分之劫。
“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活动席卷全国,大佛寺中的大佛也自身难保。铜铸大佛像和观音像,被肢解成废品,运去西村南岸五金厂仓库,准备投入熔炉冶炼。当时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人员眼见大佛不保,自拟公文,自盖公章,送到仓库,要求负责人对佛像善加保护。后来周恩来总理及时来电指示:凡文物铜像不能销毁,才免入熔炉,佛像因而被保存下来。1972年春,尼克松访华,拟将六榕寺作为参观点,四尊佛像从南岸仓库转移,被接到六榕寺,焊接复原,从此在六榕寺供奉。而今供奉在大佛寺中的大佛铜像,是20 世纪90 年代重修大佛寺时依原样重铸的。
而今,繁华街市中的千年古刹早已同历史一起融入了广州的城市空间和生活之中,成为广州市文化肌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寺隐于市、市寺包覆、市寺合璧、寺市相依”的特殊空间形态。这些都体现出粤人由来已久的宗教崇信取向和文化包容性,由此可见,广州市民的生活与宗教是密不可分的。走在喧嚣的北京路上,一转头,进入这静谧的所在,置身于香火缭绕的氛围之中,追忆千年古刹的沧桑历史,不免感慨万千。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惠新中街21号 开放时间:8:00-18:00
公交:101路104路106路10路183路190路3路541路66路B8 14路
地铁:1号线(公园前D/J出口)
电话:020-83335678

药洲遗址
地 址:广州市越秀区教育路86号(南方剧院北侧)
公 交:102路 108路 12路 182路 191路 215路 215长线 233路
地 铁:1号线(公园前D/J出口)
具有南国特色的皇家园林
五代南汉乾亨三年(919 年),南汉开国皇帝刘龑受唐王朝皇家园林的影响,在城内兴建王府和离宫别院之后,便因地制宜地建起了一个具有南国特色的皇家园林——药洲(亦称九曜园),地址就选在今西湖路和教育路一带。除了“药洲”之外,南汉皇家园林还称作九曜坊、药洲西湖、南宫、南汉御园和南汉御花园等。
一千多年前的广州城西是个泽国,刘龑便改泽为湖,称“南宫”。当时西湖的面积很大,其范围在今越华路华宁里、教育路一线的西侧,东界在今黄泥巷、流水井附近一带,西界至今朝观街(原名潮灌街)一线,南抵今大南路,北界今七块石街以北,总面积达10 万平方米,因为此湖地处城西,故名西湖(也称仙湖)。如今的西湖路即由此而来。
园林由湖和岛两部分组成。相传刘龑在岛上种植了大量的药材,他广聚方士在此炼丹,求长生不老之术。据说将提炼的仙药投入湖中,水就会变色。此外,湖面上再配以亭台、楼阁、茶馆、水榭,石桥,使得整个西湖有美中取仙之意境。小岛便有了“药洲西湖”之称呼,是南汉皇家园林,也曾是明时期羊城八景之一的“药洲春晓”。
最值得一提的是湖中那色泽翠润,形似奔云的九块奇石——九曜石,以其“瘦”、“漏”、“透”、“皱”之特点,在千姿百态的湖中石林里,成为景中之景,石中之冠。然而,九曜石的意义不仅是它的奇特外形,还颇有另一番寓意。“九”为阳数之最,彰显帝王之尊。“曜”取星辰阳光之意,寓指上天。“九”与“天”结合之寓意则不言而喻了。
药洲景区在这里延续近千年。北宋时,药洲是士大夫避暑吟咏的胜地,米芾曾在此题名“药州”二字,至今犹存。南宋时的西湖经重修之后景色更为美观。池中有莲,池上有亭。药洲“积石如林”一直被传为佳话。
一千多年来,九曜石吸引了众多的文人名士为它题诗作赋,立碑刻石,园中有近百种历朝历代的碑刻,正如宋代诗人郭祥正所云:
双门控西渚,九星聚中流。
其名何壮哉,像貌俨可求。
鋹王卷国去,故物惟此留。
沧溟霸气灭,落日孤烟浮。
空畦已无药,草蔓春桑柔。
明朝成化年间,因河水改道流入东濠涌后水源断绝,仙湖渐淤,大湖变成了小池。清代的西湖成了下水道。药洲遗址旁边的南方剧院内的池塘里还存有西湖的残迹。20 世纪50 年代,药洲遗址的面积只剩下2000 多平方米,湖面缩小为440 平方米,九曜石也只剩7 块。1988 年起,政府开始维修药洲,埋在地下的景石重见天日,部分湖面得到了恢复。
1989 年药洲遗址被确定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重新设计建造了仿五代风格的门楼和碑廊,有关药洲九曜石的几十方诗刊文碑,也镌嵌到了新建的碑廊壁上。
如今,往事虽已沉淀在市民宁静的生活之中,但在教育路一带仍能寻觅到九曜园的痕迹,如:屹立在教育路上的“九曜坊”牌坊、九曜坊社区、药洲遗址,以及以九曜命名的华佗古庙遗址、以西湖命名的西湖路等等,都不难想象出南汉御花园曾经的辉煌。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教育路86号(南方剧院北侧)
公交:102路 108路 12路 182路 191路 215路 215长线 233路
地铁:1号线(公园前D/J出口)

秦代造船遗址
地 址:广州市越秀区北京路374号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30-16:30,逢周一闭馆
公 交:10路 183路 190路 1路 219路 236路 3路 541路 544路 66石湖班车 66路 B8路
地 铁:1号线(农讲所D/A出口,公园前F/D出口)
电 话:020-83896543
2000多年前我国造船技术和造船
生产能力已到达到较高水平
秦代造船遗址位于中山四路西段今南越王宫博物馆内。1975年,在此处发掘出秦代颇具规模的造船工场,根据地层的叠压和造船台上出土的遗物判定,该造船工场始建于秦始皇统一岭南时期。造船台发掘后就地覆盖保存。该遗址于199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造船工场规模巨大,原址建造在灰黑色的沉积黏土层上,有3个并排的木结构造船台和木料加工场,平行排列。1号船台在南,其结构是由两行平行的大厚板(樟木)组成滑道(木板宽60厘米~75厘米、厚15厘米~17厘米),下面铺垫枕木(杉木或蕈[xùn]树)以扩大受压面,形状有如现代的铁道。在滑道的两行厚板上分置架承船体的木墩,两两相对,每对墩的间距不等。船台中宽1.8米,已揭露出长29米一段,东端有横置的“横阵”,表明已到尽头,往西至88米处钻探仍见滑板,估计其长度当在100米以上。位居中间的2号船台,中宽2.8米,仅揭出一小段,结构与1号船台同,木墩下出小凸榫,插入滑板的卯眼中。3号船台位于北面,仅揭出一段,滑道中宽1.8米,结构与1号船台相同。据造船专家推算,3个船台可分别建造身宽5~8米,载重25~30吨的平底木船。
1号船台南侧为木料加工场地,地面上散布着大量砍劈下来的小木片、炭屑和几块丢弃不用的木料。还发现用木桩和横木构成的“弯木地牛”,这是造船时用来烤弯木料的专用设施。船台出土有铁凿、锛、挣凿、木垂球、磨刀石等工具,还有青铜箭镞和秦至汉初的半两铜钱。
该遗址的发现表明秦代广州地区已有了造船工业的萌芽。这处造船工场的巨大规模,造船木材的选择及船台的结构形式等都充分表明2000多年前我国造船技术和造船生产能力已到达到较高水平。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北京路374号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30-16:30,逢周一闭馆
公交:10路 183路 190路 1路 219路 236路 3路 541路 544路 66石湖班车 66路 B8路
地铁:1号线(农讲所D/A出口,公园前F/D出口)
电话:020-83896543
